農村“雲上非遺”漸升溫 重塑年俗喚“現代學徒制”

(新春見聞)中國農村“雲上非遺”漸升溫 重塑年俗喚“現代學徒制”

中新社蘭州2月20日電 (記者 丁思)直播間裡展非遺、VR全景專場、非遺傳承人云端“親授技藝……爲解城市“原年人鄉愁,今年春節期間,中國多地開啓“雲上非遺”活動,讓厚植於鄉土的非遺文化通過網絡在農村“翻紅”升溫,冀通過雲端呼喚“現代學徒制”重塑年俗。

國家級非遺蘭州太平鼓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稱,每年正月初二,蘭州皋蘭縣村社鑼鼓震天、熱鬧非凡。受疫情影響,該地的太平鼓已有兩年沒有“奏響”了。

“今年很多老鄉都不能回家過年,突然收到朋友信息說很想看太平鼓表演。”皋蘭縣東灣村民楊晉玉將自己和村民們在空地排練太平鼓的視頻發給遠在他鄉的親朋好友,並開通網絡直播,在線觀看人數超過千人。

回到老家甘南甘肅洮硯非遺傳承人李海平,依舊每天通過微信圖片和視頻“打卡”,向愛好者介紹洮硯所蘊涵的文化和製作工藝,獲贊無數。

無獨有偶,安徽全椒縣文化館還通過網絡平臺推出了少兒京劇線上展演、非遺線上展覽和“新春非遺知識競答”活動;河南焦作市開啓“雲上過大年·好戲連連看”專場節目,將小品、相聲、歌舞戲曲、非遺展演等搬到“雲”上;有的村民還將自導自演鄉村春晚通過錄播的方式,共享至線上平臺。

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微信公衆號連續多日推出“視頻直播家鄉年”活動,神秘的傳統舞蹈巴當舞、載歌載舞的嘉峪關地蹦子”等“文化盛宴”都讓今年留守北京過年的甘肅青年劉青隔着屏幕大飽眼福”。

劉青說,“雲上”非遺在農村意外走紅,讓人看到了未來非遺的希望。

2016年,甘肅官方啓動非遺數字化工程,藉助音頻、視頻、圖片等數字化技術實現非遺保護與傳承。目前,國家級、省級代表項目數字化保護已起步,但市級、縣級非遺資源還有待收集整理

利用互聯網讓更多年輕人愛上‘非遺’。”甘肅省社會科學院雜誌社副研究員巨虹說,要通過“直播+非遺”的形式,讓更多年輕人對傳統民間藝術有興趣,最終加入保護、傳承、弘揚非遺的隊伍

在甘肅省社會科學院科研處助理研究員海敬看來,藉助“雲端”推動非遺教育和職業教育深度融合、創新傳統“師徒制”的固有非遺傳承模式纔是重塑年俗的重要路徑之一。

海敬建議高校利用網絡平臺,建設非遺文化教學資源庫,聯合職業院校、企業、非遺傳承人,組建非遺文化資源庫建設隊伍;倡導非遺傳承大師校內專業授課教師與青年學生進行師徒結對,用系統性的理論教育規範非遺技藝傳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