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羣體正經歷新轉變 過半從事第三產業

近年來,一批又一批寧夏青年經由“閩寧勞務協作”和“扶志扶能”助學項目前往福建,學習技能,增長知識,增加收入,爲鄉村振興匯聚力量。圖爲在飛毛腿(福建)電子有限公司車間,一名寧夏青年正在指導工人操作。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河北省邢臺市南和區近年來實施“築巢引鳳”就業工程,積極拓寬農村勞動力就業渠道,對接用工企業搭建就業平臺,將就業崗位送到村民家門口,不斷吸納農村勞務人員留鄉回鄉就業。圖爲3月28日,務工人員在邢臺市南和區一家服裝加工企業工作

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

從快遞、網約車、家政等現代服務業,到手機、汽車、新能源等現代製造業,再到港珠澳大橋、北京大興機場等超級工程建設,農民工羣體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大衆生活中扮演着不容忽視的角色。與此同時,就業招工、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等許多熱門話題不時圍繞這一羣體展開。

目前,農民工羣體究竟是怎樣的面貌?其流動與變遷呈現哪些特徵?近日國家統計局發佈《2020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勾勒了這羣“無名”建設者現狀。

總量減少517萬人

——農民工總量近年來首次出現下降,有受疫情影響特殊性,也表明農民工總量已經從過去的無限供給變爲有限供給

點對點”運輸、復工專列、返崗專車……去年以來,爲保障農民工順利外出就業,一系列特殊舉措讓人印象深刻。基於農民工在城鄉之間流動的特質,針對這一羣體,許多人首先關注的問題是:規模多大?

《報告》顯示,2020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8560萬人,比上年減少517萬人,下降1.8%。其中,外出農民工16959萬人,比上年減少466萬人,下降2.7%;本地農民工11601萬人,比上年減少51萬人,下降0.4%。在外出農民工中,年末在城鎮居住的進城農民工13101萬人,比上年減少399萬人,下降3.0%。

本報記者查詢比對統計數據發現,全國農民工總量是近年來首次出現下降。爲何會有這樣的變化

在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吳帥看來,總量變化背後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與農村整體人口數量的變化相關。按國家統計局釋義,農民工是指戶籍仍在農村、年內在本地從事非農產業或外出從業6個月及以上的勞動者。隨着近年來城鎮化不斷推進,農村戶籍人口已相應減少。公安部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1億多農業轉移人口自願有序實現了市民化,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由2013年的35.93%提高到2019年的44.38%。戶籍的改變是大背景

其次也與上述統計口徑中“在本地從事非農產業或外出從業6個月及以上”的要求相關。“去年受疫情影響,一些農民工外出時間有所延遲,導致統計調查時時間尚不足6個月。”吳帥說。

另外,農民工教育水平逐步提高,新生代農民工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時間推遲,客觀上也導致了農民工總量的減少。《報告》顯示,大專及以上學歷農民工佔比提高。在外出農民工中,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佔16.5%,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在本地農民工中,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佔8.1%,提高0.5個百分點。吳帥認爲,這正是中國職業教育、技工院校招生規模擴大背景下,農民工羣體出現的積極變化。

不過,將時間軸拉長來看,農民工總量近年來已呈現出增速下降的趨勢,直到去年首次出現絕對值下降的情況,這樣的趨勢會持續嗎?

“去年受疫情影響,農民工總量變化的確有其特殊性,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農民工總量已經從過去的無限供給變爲有限供給,農民工資有限性特徵越發突出。”吳帥說。

流動半徑進一步縮小

——省內就業農民工佔外出農民工的比重爲58.4%,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產業梯次轉移,就地就近就業政策顯效

跑過北京、上海、廣州,幹過銷售、上過工地、待過工廠,七八年的走南闖北之後,“85後”周俊前年回到了湖南農村老家,安心在村裡做起幾門生意。“回來離家近,孩子老人都能照顧,再加上附近鄉鎮好多年輕人也都回來了,我同學裡就有在縣城周邊搞水果種植的,還有養螃蟹的、辦農家樂的,效益都不錯。”

周俊解釋,過去,想做點產業既難找人,也沒技術,還缺銷路,想成事不容易。而現在,返鄉創業慢慢成氣候,前幾年過年回家,一進縣城就能看到“歡迎大夥返鄉興業”的大標語。“我身邊就有真把生意做起來的,光是供應縣城市場就夠忙活了,在家有活兒幹、能掙錢,誰還樂意背井離鄉呢?”周俊說,他看準了一個品種的葡萄前景好,正拉開架勢圈地搭棚呢。

更青睞就地就近就業,這樣的變化在數據中也有所反映。《報告》顯示,農民工流動半徑進一步縮小。在外出農民工中,跨省流動農民工7052萬人,比上年減少456萬人,下降6.1%;在省內就業的外出農民工9907萬人,比上年減少10萬人。省內就業農民工佔外出農民工的比重爲58.4%,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

分區域看,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省內就業農民工佔外出農民工的比重分別比上年提高1.6、1.3、1.8和1.0個百分點。中西部地區吸納就業的農民工繼續增加。2020年在西部地區就業農民工6279萬人,比上年增加106萬人,佔農民工總量的22.0%。

吳帥認爲,就業背後是產業支撐,農民工流動變化背後是近年來產業在地域間有序轉移的成果,也是從中央到地方實施的一系列支持農民工就地就近創業就業等政策的成效。

從年齡來看,年輕農民工更傾向於外出工作。《報告》顯示,本地農民工平均年齡46.1歲,其中40歲及以下所佔比重爲32.9%,50歲以上所佔比重爲38.1%;外出農民工平均年齡爲36.6歲,其中40歲及以下所佔比重爲66.8%,50歲以上所佔比重爲14.2%。

不過,整體而言,農民工平均年齡近年來持續提高。去年農民工平均年齡爲41.4歲,比上年提高0.6歲。在各年齡組中,31-40歲佔比最高,爲26.7%;50歲以上次之,爲26.4%。

過半農民工從事第三產業

——就業選擇不僅看工資,也看工作環境、社會地位等多重因素;進城農民工對所在城市歸屬感適應度不斷增強

跑快遞、送外賣、開網約車、做家政服務……隨着互聯網經濟、平臺經濟的發展,大批農民工進入現代服務業,活躍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但與此同時,製造業“招工難”等問題也頻頻成爲熱點。當前農民工就業去向究竟怎麼樣?

《報告》顯示,去年從事第三產業的農民工比重爲51.5%,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且從事第三產業的農民工比重近幾年已持續提高。從事第二產業的農民工比重爲48.1%,比上年下降0.5個百分點。其中,從事製造業的農民工比重爲27.3%,比上年下降0.1個百分點;從事建築業的農民工比重爲18.3%,下降0.4個百分點。

但若論工資水平,第二產業工資增長相對較快。《報告》顯示,從事製造業農民工月均收入4096元,比上年增加138元,增長3.5%,增速最快;從事建築業農民工月均收入4699元,比上年增加132元,增長2.9%。整體來看,去年農民工月均收入4072元,比上年增加110元,增長2.8%。

在吳帥看來,有關“招工難”的問題頻頻出現,也說明農民工羣體的發展到了新階段,從過去解決溫飽問題到如今關注“發展”問題。農民工在行業和工作的選擇上已不僅僅是看工資,而是會同時考慮工作環境、社會地位等多重因素。

眼下的就業選擇也引發新生代農民工在第一、第二產業中參與不足的擔憂。“新生代農民工不願進入製造業的情況現在比較突出,但同時,隨着產業轉型升級,製造業對技能的要求不斷提高,這就需要不斷轉變社會對製造業的認知,大力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的提升。”吳帥說,目前,農民工總量告別過去的高速增長,也提出了在新發展階段中國農民工人力資源開發提質增效的問題。

許多積極變化也在同時發生,例如進城農民工對所在城市的歸屬感和適應度不斷增強。《報告》顯示,進城農民工中,41.4%認爲自己是所居住城市的“本地人”,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83.3%表示對本地生活非常適應和比較適應。

普工到技工,從農民工到新市民……農民工羣體正在經歷着新的歷史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