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不應被污名化

李武忠

大雨過後的農村空氣特別清新,漫步鄉間小道讓人感到無比的寧靜與清涼,沒有都市的吵雜和喧囂,難怪有越來越多的都市人喜歡回到鄉下當假日農夫,過過真版開心農場的癮。只是這樣的感受與真正的務農是有相當大的落差。在農作期間,當戶外豔陽高照熱氣逼人,都市人多躲在冷氣房辦公吹冷氣的時候,農夫們則必需冒着中暑的危險頂着烈日到自家農田巡田水」,清除雜草(有老農ru6即因而熱衰竭死亡);每當颱風警報響起,一般居民除了躲在家裡安心避風雨外,許多人更是跑到百貨公司電影院、KTV等娛樂場所去消磨時間的同時,農民卻必須頂着大風雨跑到田裡緊急搶收稻穀、水果、蔬菜等希望這一季的努力不要全部泡湯;這些辛苦搶收的農作物卻又要擔心因賣相不好遭中間商趁機削價,讓農民做白工,還要承受藉機哄擡的罵名。像這樣爲了全家生計拼命的工作,呆在冷氣房的官員們不體諒也就罷了,卻能無視農業在糧食安全、穩定國內物價、協助工商業發展、水土涵養等諸多貢獻,還一再以不開放含瘦肉精美牛進口是阻礙國家經濟進步的路障來掩蓋施政的無能,並大剌剌的拿農業做爲對外經貿談判的籌碼,非常不道德。

多年來農漁民辛苦耕耘爲穩定國內民生物價和促進工商經濟成長做出重大貢獻,卻長期未受到公平合理的對待,農漁民不僅工作辛勞收入偏低(不及全國平均所得)多數需靠農業外所得來支撐家計,且始終處於社會較弱勢的階層,讓務農失去光榮感也成爲年輕人就業最不得已的選項。走在農村舉目所見盡是老弱婦孺,農田間豪華歐式建築的「農舍」處處可見,卻都是外來投機客的傑作,已經嚴重破壞農村景觀和農地應該農用的原意。選前各界期待政府透過修正「農業用地興建農舍管理辦法」來杜絕農地被濫建的歪風,在選舉過後又沉寂下來;原本希望臺灣農地能重新規劃,讓產業發展需求與農業用地質量相符的願望也一再惰空。每位農委會主委上任時總有一套自我的想法和做法,彼此缺乏延續性,甚至相互矛盾,而臺灣農業就在政府政策短視和偏誤下一再被當做試驗品,逐漸失去競爭力,淪爲夕陽產業。以臺灣農民的勤奮、技術經驗之精良以及民間旺盛的研發能力,這不應該是臺灣農漁業的最終宿命,臺灣後代子孫還要依靠這塊土地來安身立命,代代延續,不能讓它在我們這一代敗光

由於農民生性純樸面對複雜的政經環境除了會拿鋤頭外,根本無力爲自己辯解,洗刷不白之冤,爲了生存農民多次被迫放下手邊工作遠赴京城(臺北)表達心聲,卻依然無法獲得官員們的重視和善意回應,令他們感到相當憤怒和沮喪。農民朋友盼望社會賢達和媒體能予以聲援,幫他們發聲讓社會大衆瞭解事實的真相,不要繼續揹負阻礙臺灣經濟成長的污名,讓他們以及親人在社會上能擡得起頭來,也纔會有年輕人願意回鄉務農讓老農能含飴弄孫,安享晚年。

遺憾的是原本具社會理性仲裁力量的學者專家,也捲入藍綠的鬥爭,特別是在當權者棍棒胡蘿蔔威嚇、利誘下,多數學者專家選擇明哲保身,把自己鎖在象牙塔裡;部分學者專家則選擇向當權者靠攏,分享權力;真正能夠站出來說真話,言所當言,做社會良心的學者專家屈指可數還要承受來自公部門有形無形的壓力。只是一個公平正義無法伸張,凡事靠拳頭的社會如何能期待全民能攜手同心克服困難共創美好的未來。要實現社會公義請從善待農民開始!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爲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