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O攜手鋼琴名家巴佛傑再現奧匈經典

客席指揮/史蒂芬布魯尼爾(左)和鋼琴家/尚.艾弗藍巴佛傑(右)。(圖/NSO提供)

生活中心/臺北報導

NSO在本樂季接近尾聲之際,將於6月14日 (五)在國家音樂廳舉辦「璀璨雙城:夏日夜風音樂會,以「奧地利維也納」、「匈牙利布達佩斯」相互輝映爲主題,帶來魏本《在夏日風中》、巴爾托克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及布拉姆斯第一號夜曲重溫奧匈經典的藝術巡禮。這次客席NSO的指揮是來自瑞士的史蒂芬・布魯尼爾,他在2008到2016年擔任波昂貝多芬管弦樂團(Beethoven Orchestra Bonn)和波昂歌劇院(Bonn Opera)首席指揮,樂團錄製的唱片更在2011年及2012年連續獲得〈回聲古典唱片大獎〉(ECHO Klassik )的最佳歌劇錄音,並獲德國唱片樂評人大獎(German Record Critics Awards)的認可。

這場音樂會同時邀請到名滿國際樂壇,並有「法國鋼琴詩人美稱的巴佛傑同臺,巴佛傑第二次與NSO合作演出,他與匈牙利的淵源頗深,妻子是匈牙利人,女兒也赴匈牙利從事文化工作,母親在青少年時期即介紹他彈奏此曲,但自己在35歲之後纔開始理解並愛上巴爾托克作品中所要表達的音樂世界,巴佛傑說:「這部作品就像是座燈塔,爲百家爭鳴卻尋無共識的20世紀樂壇指出了明確的新方向。」《在夏日風中》(Im sommerwind) 作曲家魏本(Anton Webern, 1883-1945)閱讀了詩人Bruno Wille的小說《杜松樹的啓示》(Offenbarungen des Wachholderbaums)之後,創作了這部有標題管絃樂曲《在夏日風中,給大管絃樂的田園風光》。逝世後的1950年代,舉着前衛與自由大旗的新一代歐洲作曲家們,將魏本簡約、靈巧、細緻設計的作品,挪用爲自己「序列主義」(Serialism)音樂的典範,一躍變成音樂歷史中承先啓後的重要「作曲家」。

巴爾托克(Bartók Béla, 1881-1945),在世時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鋼琴演奏家,他創作的鋼琴曲主要是給自己在歐洲和美國巡迴演出時彈奏,包括難度很高的鋼琴協奏曲。巴爾托克在1931年完成了他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並在1933年由自己擔綱獨奏於德國法蘭克福演出,他在首演節目單中說明,這部協奏曲「對管弦樂團不那麼困難,主題的材料也比較討人喜歡」,足見他希望該自己的作品能獲得更多人的接受。1933年的演出,也是他畢生在德國的最後一次登臺,因爲他對納粹向來十分反感,而希特勒卻在1933年成爲德國總理,隔年成爲「元首」。從此,巴爾托克拒絕他的作品在德國出版或透過廣播播出,讓人看見一位古典音樂家寧可犧牲自己的市場,也要透過「自我失聲」進行一場社會抗議行動。1860年,年僅27歲的布拉姆斯,出版了第一個問世的管絃樂作品 ─ 第一號小夜曲(Serenade Nr. 1, op. 11)。有別於以往夜曲輕鬆的小編制,布拉姆斯從原本九重奏的室內樂,擴大編寫爲交響型式,堪稱是一部「交響小夜曲」。年輕的布拉姆斯,在音樂家舒曼的期勉下,展開了管絃樂的創作之路。對於古典主義的崇尚,以及對浪漫主義的熱愛,布拉姆斯結合了二者,以新古典的手法,成爲第一位完整管絃樂化小夜曲的作曲家。第一號小夜曲共有六個樂章,樂章之間風格的轉換,從奏鳴曲到詼諧曲,曲風具有維也納的明亮風格,以及田園的舒逸。節目資訊: 6月14日 (五) 19:30 國家音樂廳演出者: 指揮/史蒂芬.布魯尼爾鋼琴/尚.艾弗藍.巴佛傑曲目: 魏本:《在夏日風中》巴爾托克: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布拉姆斯:第一號小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