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着大橋早日建成”(共創繁榮發展新時代)

蘇丹的夏天,十分炎熱。一輛滿載生活物資卡車,正從首都朱巴駛向該國第二大城市西加扎勒河州首府瓦烏。坐在簡陋的駕駛室裡,司機約翰不停地擦着汗。漸漸地,前方的卡車多了起來,排起長龍。約翰知道,朱爾河就快到了,“河對岸就是瓦烏,每次過河都得排長隊。”

瓦烏當地民衆生產生活所需物資,大部分都要從包括朱巴在內的東部或南部地區運送而來,橫跨朱爾河的這座老橋,是當地物資運輸的必經之路。

說起這座橋,約翰話語中帶着無奈。“早就超出使用年限了,卻得不到修繕。橋面嚴重損壞,凹凸不平。”爲了確保安全通過,大型載重卡車每次只能一輛上橋通過,其他的要在橋頭排隊等待通行。“要是碰上雨季,道路泥濘難走,通行時間要幾個小時。”約翰說。

好在,這樣的情景很快將一去不復返了。作爲中非合作“八大行動”之一設施聯通的重要內容,中國政府援建的南蘇丹朱爾河大橋項目已於去年1月動工,大橋設計長度240米、寬14米,加上兩邊連接線全長1480米,預計明年完工並投入使用。目前,橋樑下部結構已經全部施工完成,上部結構施工也全面展開。

在大橋工地上,活躍着數百名當地工人身影。“以前我最大的愛好,就是來河邊河馬。”瓦烏小夥阿朗不好意思地說。阿朗曾經是一名待業青年,去年初的一天,他發現朱爾河邊來了中國建築公司,還帶來了很多機械設備。當知道中國公司要在這裡援建一座大橋,阿朗便天天守在項目部門口,希望能夠在工地謀一份工作

最終,阿朗如願獲得了在工地工作的機會。中國技術人員手把手傳授阿朗焊接技能。從幫他了解鋼筋型號,到對照圖紙下料製作,再到綁紮和焊接技術,中國師傅一步步把阿朗培養成了一名熟練的電焊工。阿朗用掙到的工資家裡購置了傢俱電器。“朋友們都很羨慕我,我要感謝中國師傅們,也謝謝大橋項目部給了我工作的機會。”阿朗說。

作爲南蘇丹路橋部派駐項目現場工程師皮特・巴拉達目睹大橋建設從無到有、初具規模。“這是西加扎勒河州在建的最大的一座橋。建好以後,兩岸人員往來就更方便了,對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非常重要,蘇丹到烏干達的國際交通線也將更加通暢。”巴拉達說,“大橋通車後,我們可以跑運輸、做買賣,大家都在盼着大橋早日建成。”

一年多來,每次開車從建築工地邊駛過,約翰都會特別留心橋樑工程進展。一根、兩根、三根……看着橋樁的數量越來越多,看着大橋主體日趨完整,約翰感到越來越有盼頭。

(本報喀土穆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