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 Stein:英國大學的教授方式獨一無二

2015英國智慧課堂Smart Talk彙總

本站教育訊 2015年英國“智慧課堂”再度開啓,這檔由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組織籌劃的欄目繼續秉承其先鋒性和創新性,邀請了一批前沿科學家、知名設計師,以及精英企業家等行業先鋒來訪中國,繼續爲中國聽衆呈現英國教育的精彩之處。

Paul Stein:英國大學教授方式我在別處見所未見(來源:本站教育頻道綜合)

本期嘉賓:保羅·斯特恩 (Paul Stein),羅爾斯·羅伊斯公司(Rolls-Royce)首席科技官(CSO)。英國皇家工程院士、皇家航空學會院士以及英國工程技術協會會士

訪談背景:作爲英國頂尖企業與技術創新者,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將在2015年與英國文化協會在年輕人中共同倡導創意思維,啓發他們對創新的學習熱情,特別是在科學、技術、工程、數學(STEM)領域--這是技術驅動型企業的發展命脈。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在創新領域具有悠久和值得驕傲的歷史,而保羅則將分享他對於STEM領域創新的理解和對這方面英國教育的肯定。

第一部分:大師問答》》

作爲英國頂尖企業與技術創新者,羅爾斯·羅伊斯公司極爲重視創新的作用。保羅介紹到,公司每年的研發投入都超過10億英鎊,且仍需要加強創新能力,從技術投資中獲取最大的回報。此外羅爾斯·羅伊斯公司極少自行開展基礎研究,而是靠在全球範圍內的31個大學技術中心進行研究。

1、我們每年研發投入都超過10億英鎊 但仍需加強創新能力

Q:保羅,羅爾斯·羅伊斯的盛名無人不曉。但您能不能簡單地爲我們介紹羅爾斯·羅伊斯公司有哪些業務

A:首先,我們不生產汽車。生產汽車的是寶馬,我們授權寶馬公司製造汽車。

羅爾斯·羅伊斯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包括兩大部門。一是航空部門,製造民用和軍用飛機的噴氣發動機。二爲陸地與海洋部門,包括三項業務:海洋部門的業務爲設計與製造整體船舶及船舶系統;動力系統部門的業務包括製造柴油發動機和內燃機;而核能業務則針對民用核能。

Q:在能源短缺的當今世界,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的創新舉措必定會對全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A:是的,我們的很多創新性能源將會讓我們的陸海空產品更加節能、環保。噴氣發動機的性能在過去15年每年均改善約1%,而海洋部門剛開始有些落後,現在也越來越注意環保和燃料效率。

縱觀全球CO₂的排放,有一半來自於人造環境。作爲一個公司,我們堅定地支持以核能爲基礎,對人造環境進行去碳化。

我們需要一系列創新、一系列技術以及其它高明的辦法來設計產品和服務,保證我們的創造力不斷持續,從而使我們的產品更加節能。

Q:其實貴公司主要還是一家面向企業的公司。普通人平時也許看不到它的標誌,但它卻影響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A:我們的確影響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當然也希望人們能看到我們的標誌,但我們的業務主要是打入產品的核心,而非顯露在外。

Q:那麼您具體如何讓公司保持創新呢?

A:我們在研發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每年的研發投入都超過10億英鎊,覆蓋我們所有的產品種類。

但這還不夠。我們充分開發員工創造才能,將最好的創意迅速應用於產品和服務。

Q:說到這裡,我們不妨談談人才。能介紹一下貴公司的大學技術中心嗎。

A:羅爾斯·羅伊斯極少自行開展基礎研究,而是靠全球的31個大學技術中心(UTC)進行研究。這些中心一般是我們公司和大學建立的合作企業,其中的職員爲UTC效力,我們公司享有所有研究成果的知識產權。通過該方式,我們能從技術投資裡獲得巨大回報。

所有傑出的人才都想來UTC工作,因爲學者們願意研究行業聚焦的問題。當人才在UTC完成研究之後,我們就可以擇優錄用。

很多學術研究者與現實世界中的挑戰脫節,而我們的UTC則主要把學術精力放在急需解決的實際問題上。

2、我們會將學生招進公司培養 使他們成爲領域內技術專家

Q:您現在擔任公司的首席科技官,您如何將人才留在公司?

A:作爲首席科技官,我的職責之一就是確保將世界一流的專業人才輸入公司。我們公司在很多方面都獨樹一幟,包括有學術獎金計劃。這個計劃讓員工既可以深入地鑽研技術,同時又身兼要職,這對大型的工程公司來說很獨特。

我們很樂於招收剛畢業的大學生、專科生、甚至學徒。我們會對他們進行培訓,讓他們成爲設計師、製造工程師等。他們中會有一些人希望能深入研究,在職業生涯中成爲領域內的技術專家。

Q:公司招聘的時候,尋找的是怎樣的人才呢?

A:在所有技術人才之中,我們當然需要大學裡學術建樹最好的人才。我們的工作非常困難,要將物理定律和工程法則運用到極限。所以我們需要真正能夠埋頭學習的學生,而不是整天灌啤酒的人。我們還需要他們瞭解這份工作中,他們將會接觸的所有學術領域。

但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有團隊精神的人才。我們常常跟大家說:“工程學需要團隊協作,需要大家朝同一個方向努力”。我們不能容忍獨行俠,每個人都應是團隊中的一員。

Q:您曾就職於許多不同的公司,它們對員工的能力會有不同的要求嗎?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是否需要根據就職機構培養不同的技能?

A:創辦公司這段經歷給了我豐富的經驗,讓我受益。我想給羅爾斯·羅伊斯的學生提供建議,讓他們知道用哪些方法可以完成工作,而哪些方法不適用。他們不必都像我一樣有這麼豐富的經歷。說實話,我們需要一些能終身就職於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的人才,因爲公司需要把專業知識傳承下去。

Q:是的,任何公司都需要這種穩定的支柱型員工。人才就像資本,追逐最優回報。我所說的回報並不僅僅指金錢的回報,這包括任何形式的個人收穫。

A:是的,不僅僅是金錢的回報,我們希望讓員工做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比如燃氣渦輪機的設計是我這輩子見過的最複雜的工作、最富挑戰的工作,當然公司其他的業務也各有各的挑戰性。

Q:您認爲在您的職業生涯裡最難的是什麼?您是如何克服困難的?

A:我認爲職業生涯中最難的地方,就是我意識到如果我想往公司高層發展,這樣我就不能再當工程師埋頭研究了,而必須像商人一樣思考問題。最難的就是在取得事業成功和做我喜歡做的事情之間尋找平衡。

第二部分:教育問答》》

Q:您畢業於倫敦國王學院。是什麼塑造了現在的您,您認爲這與英國教育有關嗎?

A:是,我覺得很大程度上是這樣。我覺得英國仍然做得很好的一點是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養。我留意到,公司裡的英國畢業生不僅掌握科學和工程學的知識,還培養了創新性的思維,這一點稍勝於部分海外學生。

英國教育體系培養的學生相較於公司其他來自美、德等的學生更爲完滿,我指的是他們接受的教育很完滿,而非體型的圓滿。

Q:您學的是電子和電力工程學。您在選擇專業時是當時就知道自己的志向,還是先做出選擇然後才愛上這個的?

A:不,我在讀大學之前,就喜歡擺弄電子元件和收音機等。我父親是電工,我對這一行很着迷。我步入大學的時候,微處理器剛剛嶄露頭角,全球第一塊微處理器即將問世。對我這樣的年輕人而言,那簡直是黃金時代。對我而言,我從事這一行毫無懸念。

Q:如果能回到讀書時期,有沒有哪件事讓您想換個做法?

A:除了想多喝啤酒以外嗎?我覺得沒有。在我念大學的時候,我會選修多門類的課程,而不是精通某一方面。除了學習技術外還要學習其他,如心理學等,才能讓我的教育很全面。瞭解思維模式對領導和工程管理均很重要,不亞於技術本身。

Q:有意思。對工程學的學生來說,這一點非常重要。

A:是的。如果你想成爲一名領導者,尤其是創新型的領導者,就必須學會大學沒有教過的一些能力:你必須展示推動團隊前進所必須的活力;你要學會傾聽,學會與人溝通,向人闡明什麼是好的產品;你還要學會與你的團隊協作,激起團隊的熱情,把團隊的想法變爲價值。

Q:以您的經驗來看,您認爲在亞洲地區工作與在英國工作有什麼不同之處?

A:我首先要說的是,其實全球的差異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麼大。比如你曾留學英國,而我也有一些同事的孩子就曾在新加坡的大學學習。

我想說的是,作爲一家公司,我們取得的最好成績得益於不同文化的融合。當我們把不同國家的人才匯聚在一起時,能得到最具創新性的成果。這一點優於單一文化的團隊。我們公司崇尚多樣性。

Q:英國工程師和科學家的口碑非常好,在世界上以其創新和創造力著稱。我相信這與英國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A:是的。據我觀察,儘管我說過多文化的團隊是最好的,但我認爲接受過英國教育的工程師有一點最突出。那就是他們在想問題時,能比某些其它國家的工程師更具創造力。如,一級方程式賽車行業的基地就在英國,這應該不是巧合。在那裡人們必須快速思考,用一個週末就能提出創新的想法,而不是需要整整一年。英國大學教會學生快速投入,以解決一個複雜的問題。 它們的教授方式我在別處可能見所未見。

A:就我個人而言,教授我的人中,有些人是學者,但還有一些人是來自需要快速思考和隨機應變環境的經驗者。說實話,我從這些人身上學到的東西可能比從高深學者那裡學到的要多。

Q:一些工程學學生今後想從事科技創新領域,您能給他們提一個建議嗎?

A:我的建議是,如果你在一家公司工作,你要對公司的業務保持好奇心。你不必深入參與業務,也不必參與項目管理的工作,但不要脫離客戶,也不要脫離公司的成功命脈。你作爲工程師如果想要更成功,就要明白你所做的工作能如何讓公司盈利,能明白公司的盈利與客戶之間有什麼聯繫。

編者手記:上面的文字中省略的一段是保羅分享自己在倫敦國王學院畢業那年的一個項目,當時還是1978年,他的項目是把微控制器作爲蜂窩無線系統中的一個組件充當調制解調器。那是他的第一個項目,當時他也極具熱情。即使是現在身爲羅爾斯·羅伊斯公司CSO的他業餘還是很喜歡研究電子設備,家裡甚至有五六臺樹莓派電腦。這樣來看,保羅是一個喜歡“搗鼓”的技術控,是英國教育讓他的“搗鼓”更加專業,也讓他的創新思維能夠實際應用,而如今,身爲公司首席科技官,他也成功把這種創新思維運用到整個公司的技術投資和人才培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