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因疫情失業而 憂鬱的親友,可以這樣做

陪伴疫情失業而憂鬱的親友,可以這樣做。(圖/PEXELS提供)

2019年底開始,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悄悄地在世界各地蔓延。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病毒,許多國家措手不及,

匆匆以停班停課、社交隔離、封鎖城市等措施,將飆高的死亡率壓制下來。

若親友身處疫情控制不佳的國家,社交隔離所造成的孤獨感、

擔心自己和家人染病的恐懼、對未來的無望感、失去親友的哀傷,

以及因封鎖造成的失業等經濟問題,也啃噬了人們情緒心理健康……

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巴馬日前在其Podcast上表示,自己罹患了「輕度憂鬱症」。她指出,防疫隔離、種族衝突,以及現有美國執政者的作爲是可能的肇因。當她坦言自己的心理問題之後,許多人也相繼表示有同樣的狀況,這使得人們在擔憂疫情擴散之餘,更重視疫情對心理可能造成的傷害。

一項刊登於《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指出,美國成年人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間,憂鬱症發生率是疫情發生前的三倍。而擁有較少社會、經濟資源以及承受較多壓力源(如:失業)者,更容易出現憂鬱症狀。

另一項來自英國心理健康中心」(Centre for Mental Health)的報告亦指出,病毒和封鎖措施,讓某些族羣陷入更大的心理危機中,包括原本就有心理疾病者、長期身體健康狀況不佳者、收入不足者、受暴孩童與婦女,以及某些特定背景,如英國黑人、非洲黑人,以及來自孟加拉巴基斯坦移民社區者。

事實上,因爲大規模的創傷事件而引發人們心理疾病的例子並不少見,在911、SARS、伊波拉病毒蔓延,以及香港2019年內部衝突事件之後,都可發現類似的現象。

無間斷的「病毒」資訊

迫使身心一直處於警戒

當生命遭受威脅時,焦慮是一種自然的情緒反應,其功能是就周遭環境中潛在的威脅提出警告,幫助我們在「戰鬥或逃跑」的模式下做出反應。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們身體的自主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肌肉等都會受到刺激,使心跳加速、呼吸頻率和血壓上升,以激發身體潛能,增加生存機會。

這種古老的生存機制一直保留在我們的大腦中,即使在現代社會中多數人不再需要面對老虎棕熊的攻擊,我們仍然透過這種能力來保護自己,例如:急踩剎車以免撞到突然衝出來的路人因應他人對我們做出言語或肢體上的挑釁等。然而,這樣的機制如何面對新冠病毒的攻擊呢?

到目前爲止,科學家尚未發現治療新冠肺炎的解藥,預防的疫苗也仍在開發中,而不斷增加的死亡案例與重複播放的新聞,一再地提醒我們危及生命安全的病毒就在身邊,這些訊息迫使大腦持續地搜尋這個看不見、摸不到的病毒,也使得我們的身體一直處於警戒狀態、無法放鬆。

當身體長期處於這樣的壓力狀態時,便容易出現恐慌、注意力無法集中、睡眠障礙、食慾減退、坐立難安、疲憊不堪等狀況。

陪伴因疫情失業而憂鬱的親友

可以這樣做

假如身邊的親友因爲疫情導致失業和財務問題而擔憂、情緒變得易怒或是異常安靜、睡眠和飲食習慣改變、身體疾病惡化,甚至有輕生的念頭時,我們常會跟着擔心,或是感到不知所措。在此提供一些迴應與陪伴的方式,當你想伸出援手,可以這樣做:

1、主動聯繫

透過簡訊、電話或聚會與他們保持聯繫,直接表達關心,讓他們知道你在乎,也願意傾聽他們的感受。感到焦慮或憂鬱的人可能會變得比較孤立,也可能只願意待在家中、不願出門。

2、尊重

尊重他們表達的內容,不加以評斷。

3、以不強迫的方式鼓勵他們自助

例如鼓勵他們運動、吃得健康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4、蒐集有用的網絡資源

如當地的心理治療服務或憂鬱、焦慮支持團體。

5、保持耐心。

6、照顧好健康

若他們有定期服用藥物控制病情,提醒他們定期就醫並規律服藥

7、適時尋求協助

若發現他們有自殺或自傷的意圖或行爲時,請立即尋求專業協助,如:撥打衛生福利部自殺防治的安心專線(0800-788-995,請幫幫救救我)或1925(依舊愛我),這兩支專線會提供24小時免費心理諮詢服務,亦可撥打生命線1995及張老師1980,尋求適當的心理支持。

8、照顧好自己

允許自己喘息,保有自己的空間,唯有讓自己處在好的狀態纔有餘力照顧他人。

陪伴因疫情失業而

憂鬱的親友,可以這樣做

本文作者:黃嘉慈(藝術心理治療師

(本文摘自《大家健康雜誌》2020.11)

《大家健康雜誌》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