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附近感 年輕人告別精神虛無

項飆說,當前,至少在一部分行業年輕人工作環境越來越把人打成「原子化」,要你加班、付你高薪節奏加快,而同事之間的額外交流是非常少的,甚至互相不知道對方的真實姓名。這就把一個人重要社會關係打碎了,年輕人在職場失去了社會支援系統。圖爲福州大學畢業生視訊參加工作面試。(中新社

項飆現爲牛津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長期從事人口流動和社會、經濟變遷的研究,曾深入探訪「浙江村」的日常生活,着有《跨越邊界社區: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全球獵身》等書,前者被譽爲中國社會學經典」、「中國社會學最佳中文著作」。2020年出版新書《把自己作爲方法》。

隨着經濟、城鎮快速發展,不只人與地方連結感變得淡泊,人與人關係也日益疏離,讓現代人呈現一種精神「虛無」狀態,難以紮根在某一地、某一段關係。項飆在《中國青年報》以一篇〈年輕人在異鄉,不妨融入「附近」尋找城市歸屬感文章呼籲,年輕人要努力培養所謂「附近感」,這是一種對貼近自身日常生活周遭人事物的歸屬感,並建立自己的「小世界」,有助面對世界時更加「從容」。

年輕人以往回家過年會吐槽,今年因爲疫情回不去又覺得有點「淒涼」,項飆指出,吐槽和淒涼完全不同,「淒涼」只是一時的情緒,「吐槽」是較長時間現狀。這個問題可從青年和父母的關係及青年和所在地的關係等兩個面向來看。

他稱,吐槽往往來源於青年和父母價值觀的不一致。但「青年和他們生活、工作所在地的關係」,也十分值得考慮。我最近在思考一個概念─「附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對門的鄰居、樓道的清潔阿姨、社區門口保安、社區內的理髮師……經常能見到,但好像從來不知道他們是誰,他們有着怎樣的生活經歷

項飆說,當前,至少在一部分行業,年輕人的工作環境越來越把人打成「原子化」,要你加班、付你高薪,節奏加快,而同事之間的額外交流是非常少的,甚至互相不知道對方的真實姓名。這就把一個人重要社會關係打碎了,年輕人在職場失去了社會支援系統。這也就解釋了爲什麼過年回不去,會感到「淒涼」。

他表示,對生活在異鄉的年輕人來說,歸屬感是重要的,但還是要回到對「附近」的感念,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附近感」。

項飆解釋,「附近感」包括兩層意思:一是城市歸屬感,二是「附近」的歸屬感。現在人的流動性普遍非常強。很多人不一定在某個城市待很長時間,如果要把地圖上一個個點都當作自己的認同物件,不太現實。因此,對更加貼近的人事物產生歸屬感,會更加重要,畢竟它跟你每天的生活都聯繫在一起。

項飆指出,對「附近」的歸屬感可能比對一個城市的歸屬感更重要。城市的歸屬感在很多情況下是用抽象符號構建出來的,這是一種文化符號的歸屬;而當你家裡排水管堵了、樓下垃圾桶滿了,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你就十分需要對「附近」的歸屬感。

「關注附近,其實就是直面當下。」項飆進一步表明,要建立附近的歸屬感,首先是不要迷失在一些抽象的象徵性符號,要從真實的、日常生活的經驗中出發;第二,歸屬這個詞,原本就有一點被動含義。環境是不變的,就看你能不能進入,進入了就歸屬了。歸屬感其實是需要人去積極投入的,鄰里互動、社羣互動,這對現在很多年輕人來講,似乎是需要努力學習的,如何克服社交恐懼,去與「附近」交流。

項飆強調,如果一個人有強大的「小世界」,會更從容。「小世界」有兩層含義,一是志同道合、能互相扶持的朋友,二就是物理空間的「附近」。你和「附近」的人不一定總要互相幫助,但你可以去了解那些理髮的、賣菜的的人,瞭解自己的生活空間是一個如何構成的。如果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比較客觀,就會對自我有比較明確的界定,也就會比較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