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臺灣接連遇困境「缺水問題最棘手」 凸顯氣候變遷長期問題

▲儘管臺灣水力發電發電量佔不超過2%,但卻是一大關鍵。(圖/路透

記者詹雅婷綜合報導

彭博報導,在臺灣努力填補全球晶片短缺之際,現正遭受新冠疫情持續約一年的乾旱雙重夾擊,而水電雙缺的狀況也凸顯出氣候變遷脆弱性的長期挑戰,其中缺水問題最爲棘手

文中提到,臺灣的缺水問題擾亂農業工業電力供應,翻開臺灣氣候變遷調適平臺(TAP)過去數十年監測數據,臺灣氣候正在持續變化中,自1957年至2006年期間,夏季幾乎變長1個月、冬季短了1個月,平均氣溫上升約攝氏1.3度C,約是全球上升速度的2倍,預測直到本世紀結束之前,臺灣的平均氣溫還會再往上。

此外,臺灣2350萬居民每年依靠5月及6月梅雨季補充水庫,但氣象局預測,至少要等到6月上旬纔會出現大規模降雨。且在過去近12個月,水庫降水量只有807毫米,這還不到往年平均值的一半。

「從中期來看,能源與水確實是臺灣的關鍵因素」,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經濟學家吳卓殷(Gary Ng)表示,「這不僅僅是對糧食安全,這也是爲了抓住半導體產業及相關投資的成長機會。」

凱基投顧經濟分析師劉建志(Carl Liu)指出,「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已經存在很長一段時間,不是隻出現在過去這幾天,如果電力供應無法滿足重點產業的需求,臺灣的投資和出口業績將會受到衝擊。」

臺灣超過四分之三的電力來自於天然氣煤炭核能發電佔13%,其餘大部分爲再生能源。儘管水力發電的發電量不超過2%,但卻是一大關鍵,因爲發電機可在數秒之內啓動。隨着工廠全開力拚產能,水力關係造成全島輪流限電,缺水現況也讓臺灣無法仰賴水力發電來填補缺口。如今臺灣面臨缺水的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去年沒有遭受颱風侵襲,這創下當地50年來首例;另個原因則是反聖嬰現象

國際信評機構惠譽(Fitch Ratings)指出,乾旱意味着水資源壓力和降雨模式改變,可能變成價值鏈風險因素,以及家庭和工業供水配給的艱難抉擇。報導提到,缺電很有可能讓臺灣2025年前廢除核電計劃無法如期實現。

思碳管理高級顧問梅納德(Nate Maynard)表示,氣候所造成的影響將是持久的,臺灣只有藉由激勵措施、拉高價格及鼓勵節約用水來抑制消耗,才能成功因應乾旱,運用更多水資源。

★《宇宙人外信》:中英日韓四聲道時事閒聊學單字

Spotify|KKBOX|SoundOn|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