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特色「大蛤包飯」串成糉 業者展巧思端午搶市

澎湖縣成串的大蛤包飯化身「大蛤糉」。(許逸民攝)

蒸熟後的大蛤飯溶入了蛤肉的鮮甜湯汁,飯香味鮮。(許逸民攝)

大蛤包飯原是澎湖部分地區清明祭品,有業者就將這大蛤包飯以棉繩串成一串,加上自家的手作扁魚乾包成糉狀,在端午節順勢推出搶市。只是,澎湖潮間帶生態被破壞,大蛤越來越少見,大蛤糉更是早在1年前就被預約,以致限量就是殘酷,能否買到還要看「機緣」,有緣的才能品嚐到這成串大蛤飯。

限量的大蛤糉包裝禮盒。(業者提供/許逸民澎湖傳真)

手作的扁魚乾包裝成糉子狀的禮盒。(業者提供/許逸民澎湖傳真)

大蛤是澎湖潮間帶貝殼中的極品,包飯是將產於澎湖潮間帶的大蛤挖開後,填入油蔥拌炒的糯米,再以棉線綁好固定成串放入蒸鍋中蒸熟,蒸熟後的大蛤飯溶入了蛤肉的鮮甜湯汁,飯香味鮮,鹹中帶着甘甜堪稱人間美味。

掃墓時在外的吃法,就是扳開外殼,將沒有餡料的那面殼作爲湯匙,挖出另一面的貝肉和糯米餡料,享受的放入嘴裡,就像是海鮮口味的一口糉。

文史工作者許玉河指出,最能代表澎湖人過清明節的飲食無非「大蛤包飯」,祭畢食用「大蛤包飯」,再將蚌殼置於墳上,有以象徵脫殼改運的說法,也有以示此墳有後人祭掃,延續香火者。

許玉河說,張詠捷小姐在其《食物戀》的書中便提及,吃過的蛤殼撒在墳上,看起來白白亮亮,留給祖先作白銀用;也有老人家講過,蛤殼撒墓頂是要留給公嬤作碗用的;因此當墓頂上有新蛤殼的,也表示這個墳還有子孫回來相認。

而製作大蛤糉和扁魚糉包裝禮盒的業者就指出,大蛤產量銳減,連帶也使傳統大蛤糉技藝,愈來愈少人會。尤其大蛤量少價高,每臺斤已350元,需人工養殖快速覆育才能再現榮景,因此希望透過官方採購,民間培育種苗,來共同覆育大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