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送藥不慎踩空 膝關節慘了!細胞治療3個月返工作崗位

58歲李先生(左二)是社區藥師,疫情期間擔任送藥到府重任,卻在工作途中踩空撞傷膝蓋,於是在今年8月接受自體軟骨細胞層片治療。(王家瑜攝)

新冠疫情期間,不少社區藥師化身「送藥幫手」,協助將抗病毒藥物送到確診者家中,今年58歲的李先生就是其中之一。某次偏鄉送藥過程中,他一不小心踩空、撞傷膝蓋,讓原本就有些退化的膝關節病況加劇,於是今年8月接受自體軟骨細胞層片治療,術後3個月順利找回行動力,再度展開送藥到府的重任。

「關節炎治療最困難在於軟骨再生!」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說,軟骨具有黏性和彈性,可以保護骨頭間的撞擊和傷害,就像汽車的避震器一樣;由於軟骨沒有血管,一旦受傷很難回覆,尤其「透明軟骨」不容易再生,許多患者最終面臨人工關節置換。

國人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15%,估計全臺有350萬人飽受關節疼痛之苦,傳統治療以復健、口服藥、關節內注射等方式緩解症狀,或是以手術方式置換人工膝關節;而自體軟骨細胞移植則是近年來的治療新選擇,做法是先取出自身膝蓋軟骨細胞,在體外培養成細胞層片,再手術移植回軟骨缺損部位。

國內《特管辦法》上路迄今,義大醫院已完成60例自體軟骨細胞層片移植治療,年齡介於25到70歲之間,其中14人已完成2年追蹤、6人已完成雙膝移植。不過杜元坤提醒,並非所有患者都是和細胞層片移植,患者須先經X光診斷確定爲中度以下(未達第四級)退化關節炎,且軟骨缺損部位面積大小適當。

爲加速再生醫療產業發展,衛福部研擬「再生醫療三法」,目前已送入行政院審議。杜元坤指出,目前特管辦法裡都是自體細胞移植,不會有排斥問題,但我們無法預期病人受傷的時間,而自體細胞治療必須等待體外培養的時間;未來發展方向是異體細胞移植,例如以IPS細胞(誘導性全能幹細胞)與外泌體注入關節腔,但不能隨便做、務必由藥廠管控品質,期盼未來可以生物製劑方式,讓病友更安全有效地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