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嚴查公職人員“掛證取酬”,不容百姓身邊看得見的“蒼蠅”亂舞
據中國新聞週刊報道,4月2日,重慶市紀委監委披露了一則公職人員違規“掛證取酬”案例:羅某是某區一家公立醫院外科科長,2020年7月至次年12月,他在醫院工作期間,違規將個人的執業藥師註冊證掛靠在某藥店,作爲該店正常營業的重要資質。羅某每月從該藥店獲取500元的報酬,累計獲利9000元。
多個案例顯示,公職人員違規“掛證取酬”問題在建築、醫療、水利等行業領域頻發,多個省份均有公職人員因這類問題受到處分。
“掛證取酬”是指行爲人將職稱、職業資格證書等掛靠至非供職單位名下,實際未到掛靠單位工作而獲取報酬的行爲。從多地通報情況來看,公職人員違規“掛證取酬”問題並不少見,有的地方涉及此問題被查處的公職人員多達數十人,甚至數百人。
正如中國新聞週刊報道,有專家表示,公職人員違規“掛證取酬”是新型腐敗和隱性腐敗的一種表現形式,披着“以勞取酬”“以技取酬”的外衣,掩蓋“以權取酬”這樣一個實質和交易關係。交易重點在於“權”,而不在於“證”,也不在於“術”。在實踐中,“掛證”公司也更看重“掛證取酬”的公職人員個人權力在企業發展中起到的作用,這種“合作”關係從表面看是一種“掛證”行爲,背後隱藏的卻是受賄行爲。
公職人員在外“掛證取酬”,違反了公職人員兼職取酬的禁止性規定,擾亂了正常市場經濟秩序,也滋生了權力尋租和利益輸送的土壤。部分“掛證取酬”看似是“以技取酬”的“副業”,實則是以權謀私的腐敗。
“掛證取酬”之所以長期存在,與其隱蔽性密不可分。過去,社保數據未聯網,監管部門難以及時發現一人多保、虛假參保等異常。社保全國聯網後,全國社保信息系統實現跨區域、跨部門數據互通,通過工商、稅務、公安等多維度數據比對,能夠有效識別虛假參保、重複參保等違規操作。可以預見的是,大數據賦能監督之下,“掛證取酬”終將無所遁形。
技術賦能之外,根治“掛證取酬”,還需要從制度層面紮緊籬笆。其一,完善職業資格管理制度,明確公職人員不得將證書掛靠至營利性機構,違者以違紀論處,並依法撤銷其證書;其二,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將違規使用掛靠證書的企業列入黑名單予以公開,納入資質動態覈查,並取消其投標資格;其三,建立跨部門聯合懲戒機制,對涉事公職人員和企業以及相關中介機構實施多重處罰,提高違法成本。
當反腐利劍伸向“掛證取酬”,意味着任何以權謀私的行爲,無論多麼隱蔽,都不會被放過。反腐無禁區,監督無死角,試圖將公權力私有化,終將付出代價,受到法律嚴懲。從“收錢辦事”到“掛證取酬”,儘管腐敗形式不斷翻新,腐敗手段隱形變異,但權力濫用的本質從未改變。
對“掛證取酬”的嚴肅查處,警示每一位公職人員都要時刻保持清醒,牢記黨紀國法,堅守廉潔底線。如果寄希望於將“掛證”兼職當成增收“錢袋子”,再也行不通了。憑藉“掛證”額外取酬,每一筆看似金額不大,卻因涉及人員衆多,是老百姓身邊看得見的“蒼蠅”亂舞,對市場經濟秩序破壞甚大。期待通過技術賦能精準打擊,依靠制度剛性築牢防線,徹底撕下“掛證取酬”遮羞布,還市場以公平,還社會以清明。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舒聖祥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