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版包青天 替包公伸冤

臺北曲藝團推出新作《再見包青天》,探討包公遺骨之謎。左起評書葉怡均、音樂張士能。(陳怡誠攝)

專門替人伸張正義的包青天,死後的遺骨竟一度遭到挖開,差點挫骨揚灰,這樣的委屈,誰來替他喊冤?臺北曲藝團作品《再見包青天》,結合京劇、評書、相書和音樂,解析不爲人知的包公。

團長葉怡均表示,她在2015年到大陸安徽省合肥市演出,參觀包公祠,偶然看見一本談論包公故事的紀實文學作品《包公遺骨記》,談論1973年包公墓如何被迫遷移,以及在包公墓裡找到的包氏族譜,「作者揭開包公墳墓被迫遷移的黑幕,這樣的信念讓我很感動,希望能和觀衆們分享。」

葉怡均表示,越探究包公故事越覺得有趣,「我們試着還原包公人性化的一面,他也是人,也有自己的人生身旁婢女也曾爲他生子,這些都是觀衆較少了解的面向。」

然而,相較於大衆熟悉的相聲表演,評書表演有什麼不同?葉怡均表示,「評書可以讓人哭,但相聲目的是要讓人笑;評書爲觀衆說一個故事,有評論、有觀點,相聲的要點在於娛樂,不一定要講道理。」

葉怡均觀察,兩岸目前都在嘗試尋找說唱藝術可能性,她的評書表演方式,結合了北方一人表演的評書以及南方加上演奏的評彈,這次在舞臺上也和音樂家張士能合作,一人說、一人彈,同時還有京劇演員吳思偉和相聲演員黃逸豪加入演出。

張士能表示,音樂穿插在劇情裡,有如角色的一部分,他會演奏大提琴琵琶樂器,以一人樂隊方式,搭配劇情演出。演出將於4月10日至11日在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