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薪資零成長 景氣再好也無感

臺灣景氣燈號連6綠。(圖/國發會提供)

記者林信男特稿

景氣燈號連續6個月亮代表景氣穩定的綠燈,加上出口連6紅,7月工業生產指數商業營業額皆創歷年新高,種種跡象宣告,臺灣經濟已明顯復甦,不過對多數民衆來說,這些漂亮的統計數字,恐怕並不代表景氣「有感復甦」,究其原因,薪資凍漲仍是關鍵

主計總處7月發佈的資料顯示,營造業運輸倉儲業礦業土石採集業、支援服務業等多種行業,2014年以來的調薪幅度不到3%,其中,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甚至還「倒退魯」,縮水1.94%,若加計平均薪資不到4萬元的住宿餐飲業、支援服務業等,共有超過百萬就業人口,可被歸類低薪凍漲族。

雖然政府不斷呼籲企業調薪,不過對習慣以壓低成本(cost down)方式賺取利潤的臺灣企業來說,加薪不見得是培育人才投資,而是成本的提升,導致許多僱主對調薪一事採取被動態度,除非優秀員工打算離職、跳槽,加薪纔會「暫時」成爲企業育才留才手段

不加薪又怎樣?頂多就是民衆對經濟成長無感罷了,不是嗎?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消費者物價指數屢創新高,薪資不增加,就可能導致購買力下滑,內需積弱不振,經濟表現肯定很悶。

除此之外,臺灣人土斯有財的觀念根深柢固,無論薪水高低,都渴望買下屬於自己的房子,根據內政部營建署統計,國內家庭每月可支配所得中,31.81%被用來支付房屋貸款,偏偏臺灣房價高得嚇人,微薄的薪水有將近3分之1拿去繳房貸,還剩多少預算能用在其他消費上?其中的排擠效應再明顯不過。

數字是冰冷的,無論出口多暢旺、GDP年增率多高,都不見得能帶給國人景氣復甦的實際感受,如果經濟成長的果實,無法讓受薪階級雨露均霑,對多數民衆而言,景氣燈號連6綠,恐怕只會讓他們的臉色更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