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宇宙終結恐龍? 恐龍滅絕理論大PK

▲如果不是遇上大滅絕,聰明的迅猛龍現在可能還統治着地球。(圖/取自網路)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恐龍曾是地球上的霸主,牠們種類繁多,數量龐大,在當時地球的食物鏈中,處於絕對強勢地位。這種優勢足以讓恐龍生生不息的繁衍下去。然而在6500萬年前,這些盛世強龍卻在極短的時間內永遠的滅絕了。

關於恐龍的「大滅絕」之謎,是生物演化史上的懸案,說法也有很多種。以下是最主流的幾種論述:

隕石撞擊說

有關恐龍滅絕的解謎中,隕石撞擊說一直佔據着主導地位。此一說法認爲:在距今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10公里,體積相當於一座中等城市般大小的小行星,從天而降。它在地球上撞出一個巨大的深坑,讓地球產生了舖天蓋地的灰塵,極地冰雪融化、植物毀滅。

火山灰遮掩了太陽的光芒,氣溫驟降、大雨滂沱、 山洪暴發、泥石流將恐龍捲走並埋葬起來。在以後的數月乃至數年裡,天空上依然煙塵滾滾、烏雲密佈,地球因終年不見陽光而氣候變冷,恐龍無法適應這劇烈的環境變化,陸續大批死去,恐龍時代結束。

氣候變遷

除了隕石撞擊說,還有科學家認爲,恐龍滅絕的原因在於地球自身氣候的變化。這種觀點認爲,在距今6500萬年前,曾分隔北冰洋與其他大洋的「堤岸」突然決口,北冰洋「外溢」的冷水形成海洋冷流,海水溫度迅速下降大約攝氏20度。大陸上空的空氣因此變冷,水蒸氣含量迅速減少,陸地上普遍乾旱。恐龍無法適應這種環境,尤其是雄性個體生殖系統遭到嚴重損壞,導致恐龍無法繁殖後代,最終恐龍滅絕。

大陸漂移說

地質學研究顯示,在恐龍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陸只有唯一一塊,即「古陸塊」。但由於地殼變化,這塊大陸在侏羅紀時期發生了較大的分裂和漂移現象,引起環境和氣候的變化,最終導致恐龍滅絕。

火山爆發

因爲火山的爆發,二氧化碳氣體大量噴出,造成地球上急劇的溫室效應,大批植物死亡,與此同時,臭氧層破裂,有害的紫外線照射地球表面,造成恐龍和其他生物滅亡。火山噴發還可能導致白堊紀末期降下強烈的酸雨,使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龍通過飲水和食物直接或間接地攝入有害物質,出現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後陸續死掉。

造山運動說

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造山運動使得沼澤乾涸,許多以沼澤爲家的恐龍因此無法生存下去。環境變了,植物也改變,草食性的恐龍不能適應新的食物,因此相繼滅絕。草食性恐龍的滅絕,讓肉食性恐龍也失去了食物,結果也跟着滅絕了。這個過程持續了一千萬至兩千萬年。到了白堊紀末期,恐龍終於在地球上絕跡。

被子植物中毒說

恐龍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這些植物裡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沒有的毒素,形體巨大的恐龍食量奇大,攝入被子植物,導致體內毒素積累過多,終於被毒死了。

物種競爭說

恐龍年代末期,最早的小型哺乳類動物出現了,這些動物屬於齧齒類食肉動物,可能以恐龍蛋爲食。由於這種小型的動物缺乏天敵,越來越多,最終吃光了恐龍蛋。還有一種觀點認爲,恐龍的數量急劇增加,在植物有限的情況下,草食性恐龍滅絕了。而肉食性恐龍也因爲沒有了食物而變得瘋狂,自相殘殺而滅絕。

海洋退潮說

有科學家認爲,海洋退潮時,陸地之間相接壤,毫無關聯的生物得以彼此接觸,導致食物鏈的變化。同時,新的疾病寄生蟲也可能互相傳染,因而造成某類生物滅絕。例如袋鼠能在大洋洲這樣的島嶼大陸上生存,但牠們在南美大陸上遇到其他天敵時,就滅絕了。恐龍也可能是因爲海洋退潮,導致之前從未出現過的生物、疾病、寄生蟲入侵,從而滅絕。

地磁變化說

現代生物學證明,某些生物的死亡跟磁場有關。對磁場比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場發生變化的時候,都可能導致滅絕。由此推論,恐龍的滅絕可能跟地球磁場的變化有關。

物種的老化說

恐龍在地球上的演化長達1億6千多萬年,使得牠們的身體已經達到了演化的極限,而大腦卻沒有相應的演化。這些龐然大物毫無節制的繁衍,也導致生存競爭愈加激烈,最終導致絕種。因而,有人認爲自然災難只是恐龍滅絕的外因,進化到極限,導致物種無法再產生新的適應環境的個體,纔是恐龍滅絕的根本內因

溫血動物

隨着化石資源的不斷增多,有人提出有些恐龍可能是溫血動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堊紀晚期的寒冷氣候,導致無法存活。溫血動物和冷血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體溫降到一定的範圍之下,就要消耗體能提高體溫,身體也就很快變得虛弱,如果天氣持續寒冷,可能就會因爲耗盡體力而凍死。

平行世界

在所有有關恐龍滅絕的猜想中,平行世界(Parallel World)/的理論是最具有科幻色彩的說法。這種說法脫胎於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s)的觀點,即我們所能觀察到的最遠的距離,也就是宇宙大爆炸以來光所行進的最遠距離,在這個範圍之外,還存在着跟我們所處空間一模一樣的宇宙。

這樣的宇宙有無數個,每一個宇宙又都是「多重宇宙」的一小部分。根據這樣的觀點,有人推論,恐龍之所以會滅絕,是因爲未來人類製造了更多的污染和致命的毒素,這種劇毒物質,透過時間窗口,傾覆於恐龍時代,在平行世界中造成恐龍的大量死亡直至絕滅。

有科學家相信,如果恐龍不曾滅絕,完全有可能發展爲高智慧的動物,例如恐龍發展到後期時出現的「奔龍」;即電影《侏羅紀公園》裡的「迅猛龍」。

這種恐龍其大腦已具有一定的複雜性,牠們眼睛很大,視覺靈敏,具有很強的立體感,能夠準確判斷距離。牠們身高約在1.4公尺,前肢已經從行走中解放出來。最重要的是,這種恐龍是羣居的,這種社區化的特性加強了牠們之間的資訊交流,提供了向社會轉化的條件;這跟人們往常對恐龍那種呆頭呆腦的印象,極不相同。

如果恐龍不曾滅絕,它們今天也許仍然是地球主宰,那麼這種強勢的羣體必然會抑制新生的物種,如果是這樣,人類就不能順利的從猿猴演化而來。這實際上也在提醒着我們,人類的出現,只是生物演化中的一個環節,我們並不具備傲視地球上其他生物的資本,誰也不會是地球上永遠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