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鋼識碳 聽聲辨溫(工匠絕活)

【絕活看點

煉了30多年鋼的楊金安,煉就了一雙“火眼金睛”,靠觀察就可以比較精確地判斷鋼水溫度和碳含量節約班組鍊鋼的時間和能耗,爲企業省下大量生產成本。他帶領自己的班組,煉製出了一系列技術領先特種鋼材,廣泛運用在大型水利設施核電航空航天國防領域,爲我國裝備製造業發展和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做出了貢獻。

煉爐中的鋼水,在高溫下紅得發白,火紅的“浪花”不時翻卷;旁邊等待加氧的師傅渾身溼透,腦門不停冒汗,卻一動不動。他正盯着準備潑鋼水的楊金安(見圖)……

只見一米七八個頭、高大強壯的楊金安小心翼翼地抖動前臂,把剛從爐中舀出來的鋼水很有技巧地潑在地上……看着濺起的鋼花發叉量,楊金安心裡有了底:“老王,吹氧吧含碳量不到18個!”只見他右手揮舞,聲音洪亮。師傅見他這般模樣,也會心一笑,放心地按下了控制鍵氧槍隨之入爐,注入氧氣。鋼水錶面波瀾不驚,內裡卻已在發生劇烈的氧化反應

“吹氧量和爐內鋼水碳含量要嚴格控制好,不然氧槍入爐吹氧時,爐內鋼水中的碳元素就會和氧氣猛烈反應導致鋼水大翻騰,容易造成安全事故。”控制吹氧的師傅介紹道,如果沒有楊金安的“潑鋼識碳”,他們就必須先給爐子斷電,然後取樣分析;之後再給爐子送電加熱操作,一來一回,至少耽誤三分鐘,要額外耗費近千千瓦時電。

“他就有這本事,一雙火眼金睛,看出的含碳量和儀器相差無幾,光憑這,一年就能給企業省下上百萬元電費!”

班組師傅和工人所說的楊金安本領可不小――看爐渣顏色,聽電爐聲音就能識別出爐內鋼水的溫度和渣量的多少,與精密測溫儀測出的讀數相差不超過20攝氏度;潑鋼水、看鋼花發叉量,就能辨別含碳量,可靠地判斷其是否超過臨界值。

生活中的楊金安,一副見了人憨憨直笑的普通工人模樣。作爲洛陽中信重工鑄鍛公司的一名鍊鋼工人,今年53歲的楊金安,已在電爐旁工作了37年。

石化加氫反應器石油煉化的重要一環,反應過程高溫、高壓極具腐蝕性,對反應容器材質要求極高,必須由特製的石化加氫鋼錠一次澆注成型。因此煉出的石化加氫鋼錠大小就直接決定了反應容器的大小,也就決定了石油煉化的生產效率。客戶找上門,開口就要300噸的石化加氫鋼錠。公司領導思忖,原料投入大,工藝要求高,一旦失敗,損失上千萬元……

楊金安挺身而出,主動請纓。他把關原材料,設計每個流程參數,頻頻取樣觀察溫度和元素含量……終於,2015年6月,楊金安帶領自己的50噸電爐班組,煉出了世界領先的338噸石化加氫鋼錠,爲企業實現收入近3000萬元。

今年4月份投入使用廣西大藤峽水電站,有兩扇世界上最大的閘門,高近50米,重達上千噸。承載這萬鈞之力的閘門底樞――蘑菇頭,承重的同時還要耐磨,50年只允許磨損不超過5毫米,製作蘑菇頭的鋼材就成爲關鍵。國內某大型重型裝備製造企業多次嘗試終告失敗。楊金安卻頗有自信,“可以試試!”

最終,在楊金安等人的努力下,蘑菇頭順利煉出,大藤峽水電站如期建成。

好的材料,是好的機器裝備的基礎。如今,楊金安煉出的特種鋼材,已被運用到我國大型水利設施等諸多領域中。

本版製圖張芳曼 沈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