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智能化下半場換擋提速:車企搶灘AI大模型,誰先突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鞏兆恩 廣州報道

2024年3月,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高速攀升至48.2%,汽車行業的動能轉換拐點無限靠近。智能化下半場換擋提速之時,什麼纔是真正的智能汽車?

“AI正在全面進入我們的生活,軟件定義汽車也已經不再是一個口號,所有的‘智能基建’越來越成熟,而800V、加速、續航……這些都已趨同。智能車的關鍵能力,就體現在AI的進化能力上。”3月25日,極越CEO夏一平在極越AI DAY發佈會上表示,只有以AI來驅動,纔算是真正的智能汽車。

2024年以來,生成式AI技術繼續向上迭代,再度爲AI賦能汽車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間。浪潮之下,車企AI“軍備競賽”也悄然打響,諸位車企“掌門人”公開發聲,將AI視爲下半場的底層競爭力,比亞迪、吉利、小鵬、哪吒等多個車企相繼宣佈重點在AI賽道上發力。

進入中國汽車品牌“血海”競爭之年,AI賦能汽車變得更加緊迫且關鍵。

AI如何重塑智能汽車?

電動化的上半場,汽車行業迎來能源形式的變化;智能化的下半場,是體驗和使用方式的巨大變革。

隨着下半場的悄然到來,汽車正在升級爲新一代“移動智能終端”,智能化水平的高低也成爲車企在白熱化競爭中決勝的關鍵。AI加速賦能汽車的浪潮之下,也給智能汽車帶來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從功能上來看,目前AI在國內汽車產業的運用主要有兩種落地形式:一是人車交互領域,二是聚焦智能駕駛。

人車交互方面,AI技術多數應用在智能座艙,通過賦能車內語音助手,形成具備出行場景對話式交互、邏輯推理、策略規劃和知識問答等多項能力,通過流暢的“人車對話”,讓車機理解用戶的指令與需要並作出反應,從而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事實上,這也是目前“AI+汽車”中較爲主流且普遍的應用形式,如百度的生成式對話產品——文心一言,目前已有極越、長安、吉利、嵐圖、紅旗、長城、零跑等多家車企接入。而以小鵬爲代表的部分車企選擇通過自研認知大模型的方式,訓練自家語音助手,形成對話生成能力,完成與用戶的交互。

智能駕駛方面,則是利用AI的生成式技術,賦能自動駕駛數據訓練以及相關應用功能能力的提升,幫助解決認知決策問題,在車輛控制、環境感知和用戶需求之間建立緊密的連接,最終實現端到端的自動駕駛。

現階段,國內頭部車企相繼完成的城市NOA落地就是AI在該領域應用的一大體現,也是目前主流車企和智能駕駛方案提供商集中攻克的難題之一。

“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到現在,硬件性能早已不是天花板,關鍵是自動駕駛感知決策能力以及數據樣本的量級。ChatGPT的成功表明,大模型可能纔是行業最終的解決方案。”毫末智行COO侯軍曾表示。

國泰君安在研報中指出,中國智能電動車的滲透率正在從40%的高速增長期邁入80%的成熟期,這個階段,電動車的保守客羣比例變大、轉化變難,既有客羣也會在升級置換時變得更挑剔,以智駕、智艙爲代表的技術創新將成爲車企在市場競爭中的最大賣點。

從當前行業發展情況來看,目前國內AI對汽車領域的賦能也大多停留在上述一、二階段,集中於產品層面。

而根據業內普遍對大模型“上車”應用場景拓展的規劃,除了對C端用戶體驗重塑,AI重構汽車產業還有望延伸到第三階段——面向B端企業級的應用,包括營銷服務場景、企業數字化的升級、邊緣計算和智能分析,爲車輛智能化和電動化的決策與發展提供全場景的支持。

當前生成式AI技術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迭代,ChatGPT和Sora的亮相都標誌着AI技術又發展到了新的水平,也意味着AI賦能汽車還存在更多的可能性。加速爲汽車產業“強身塑魂”,AI大模型在智能汽車時代正在成爲產業變革的重要引擎,“AI+ 汽車”也存在着更大的想象空間。

羣“模”暗戰,誰先突圍?

AI浪潮之下,車企“大模型”技術軍備競賽也悄然打響。

龍年開工後,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就在內部開工信中強調,今年小鵬要重點發展以智駕爲核心的AI技術,爲此將投入共計35億元,助力小鵬邁向高階智能駕駛。

接下來,位居國內智能駕駛“第一梯隊”小鵬汽車將繼續發力AI技術,定位於“AI智駕新物種”的子品牌也將於下個月亮相,進入競爭激烈的10—15萬元級全球A級車市場。

除了高調發力AI的小鵬,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也在開工信中表示“AI將成爲智能汽車的分水嶺,沒有AI的只是出行工具,具備AI的纔是智能夥伴”;不久前,理想汽車CEO李想就“蘋果放棄造車”在社交媒體發聲稱“汽車大獲成功的必要條件仍然是人工智能。汽車的電動化是上半場,人工智能纔是決賽”。

值得一提的是,萬衆矚目的小米汽車將於3月28日正式登場,面對衆多“米粉”的超高期待與友商的“嚴格”審視,小米董事長兼CEO雷軍在預熱時就強調了AI對小米汽車的加持力。他表示,在OS、AI、機器人的技術賦能下,智能駕駛、智能座艙以及生態互聯將是小米汽車的三大技術高點。

邁入智能車“下半場”,諸位車企“掌門人”將AI視爲底層競爭力。

2024年,面對中國自主汽車品牌的“血海”競爭,多家車企都將目光投向AI領域,加速“大模型”上車。羣“模”暗戰下,誰都渴望率先突圍,在拿到決賽的“入場券”的同時,真正擁抱AI汽車時代。

今年1月,理想宣佈成立AI技術委員會,統籌全公司的AI資源,全面發力;吉利汽車也於當月官宣推出全棧自研的星睿AI全場景大模型,致力於重新定義智能汽車新體驗;小鵬也於不久前官宣,今年第二季度將實現AI大模型上車,“更接近人類的真實駕駛,可以很大程度提升智駕擬人感和開發效率”;3月,百度在自動駕駛、LD地圖、人機交互領域的三項最新AI原生科技亮相,並將其應用到極越汽車機器人,致力打造AI時代的出行典範;哪吒汽車也宣佈和360公司共同發佈大模型產品NETA GPT,將360智腦、搜索和數字人等先進AI技術應用在座艙等領域。

此外,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在3月18日的GTC開發者大會上表示,下一代智能汽車芯片Thor已與比亞迪、昊鉑、小鵬三家中國汽車製造商達成合作,助力其在智能化“下半場”全面發力。

“加速計算爲生成式AI等領域帶來了變革性突破,而生成式AI則正在重新定義自動駕駛和全球交通運輸業。”英偉達汽車事業部副總裁吳新宙表示。

進入2024年,“大模型”上車對車企而言變得更加緊迫且關鍵。但需要注意的是,“大模型”上車的浪潮也逐步帶領智能化進入科技平權時代。車企在“卷”技術的同時,還要“卷”成本。

全球諮詢公司麥肯錫在報告中指出,“在智能技術方面,智能駕駛和生成式AI等技術的大規模應用與技術迭代,有望促使各類高階智能化功能及配置從25萬元左右價格段下探至15萬元左右。”

與此同時,愈演愈烈的“價格戰”也在倒逼智能駕駛方案的成本不斷下探,降本旨在開拓更廣闊的中低端市場。

當降本成爲必然趨勢,在場玩家迎來新機遇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新的挑戰。在AI技術“卷”速向前的同時,車企也要在成本方面打出自己優勢,在白熱化的競爭中爲自己爭取差異化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