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影響健康 陸CDC病媒生物專家:已超出想象

氣候變化的健康影響,大陸CDC病媒生物專家:已超出我們想象。 (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大範圍高強度的寒潮席捲中國,影響了無數人的回鄉和返程之路,近年來不斷破紀錄的高溫熱浪,極端暴雨引發的洪水……頻繁發生的極端天氣刷新着人們的認知。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表明,氣候變化正在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影響,預計到2100年,全球每年因氣候變化導致的死亡人數將增加250萬。

健康議題長期以來只是氣候討論的腳註,而去年在杜拜召開的氣候大會(COP28)首次把健康議題納入了核心議程,舉辦了高級別的氣候和衛生部長會議,主席國首次設立「健康日」,以氣候與健康爲主題的活動數量也達到歷屆之最。

2023年12月2日,COP28主席國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發佈了《氣候與健康宣言》(Declaration of Climate and Health),將健康置於氣候行動的核心。這也是各國首次達成共識,要爲應對高溫熱浪、空氣污染、傳染病以及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糧食和營養危機做好準備。

「COP28是一個新的契機,2024年我想氣候與健康肯定是一個新的熱點。」說這話的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病媒生物首席專家劉起勇,他同時擔任傳染病溯源預警與智能決策全國重點實驗室PI,WHO媒介生物監測與管理合作中心主任,山東大學氣候變化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

1985年劉起勇從山東大學畢業後加入CDC,主要從事媒介生物控制學、媒介生物傳染病學、氣候變化健康風險評估及適應策略研究。他曾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做過與傳染病監測與防控有關的工作和研究,現場參與過東南亞海嘯衛生救援、印度洋地區基孔肯雅熱暴發、非洲瘧疾控制、寨卡病毒病全球大流行等國際衛生應急救援、媒介生物傳染病暴發應急處置。

「剛工作時,我主要從事媒介生物傳染病監測與控制工作,1991年的南方水災,1998年特大水災,我都被派到現場,那時我就在想,爲什麼水災越來越頻繁,而且規模越來越大?」劉起勇說,那時他們就意識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是比較大的,也正是從那時起他開始逐漸關注氣候健康議題。

2003年,劉起勇被推薦到亞太環境與健康論壇-氣候變化、臭氧耗竭和生態系統變化主題工作組提供技術支持,2007、2008年他在WHO傳染病監測與應急反應處工作期間,負責(focal point)氣候變化與傳染病主題工作。2011年,劉起勇牽頭申報「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與適應機制研究」(國家973計劃項目),拿到了第一個氣候變化與健康的國家重大項目,項目團隊探索了氣候變化影響人類健康的機制及應對策略和技術,基本掌握了中國氣候敏感疾病譜、氣候脆弱人羣特徵,評估了氣候變化造成的額外疾病負擔,確定了氣候健康風險熱點地區,研製了針對高溫熱浪氣候健康預警系統、氣候敏感疾病登革熱預警與控制系統等。

「我們對氣候變化與健康的科學研究,從科學認知到科學決策,再到科學行動,最後再到科學評價,其實是爲了回答我們的適應能力怎麼樣,我們現在適應的差距有哪些,如何提高氣候韌性、及時應對和消除健康風險。」劉起勇說,「目前我們都知道氣候變化會帶來健康危害和風險,但是這種理解的深度、廣度還遠遠不夠,特別是不同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都有自己的特徵,需要我們進一步做好基礎研究,才能提高認識。儘管我們目前在這方面有一些投入,但是系統性、基礎性的調查研究和評估還是很缺乏。」

2022年中國發布的《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劉起勇牽頭起草了健康與公共衛生章節。讓他欣喜的是,有關氣候與健康,在國家戰略層面從最早的幾行字到後來大半頁,再到如今有了一個專門的章節,這是前所未有的進步。

「這本身就說明從各部門到各學科,大家的共識逐漸形成,即保護人類健康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核心任務和終極目標。」劉起勇說,健康是一個重要抓手,爲了一個共同的人類健康利益,每個領域都能找到自己的切入點和行動的發力點。

近日劉起勇接受了澎湃新聞《臨界點》月刊專訪,以下爲對話全文:

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是全方位的

澎湃新聞:是什麼契機讓你進入到氣候變化與健康這一研究領域的?

劉起勇:大學畢業到CDC工作以後我就一直從事媒介生物傳染病監測與控制工作,我們在監測中發現,儘管公共衛生投入越來越大,但不少媒介生物傳染病的分佈範圍越來越廣、流行頻率越來越高,甚至流行規模越來越大,這是什麼原因呢?經過進一步研究發現氣候變化是非常重要的驅動因素,因爲媒介生物和媒介生物傳播的病原和他們造成的傳染病流行,對氣候非常敏感。從那時開始我們就確認氣候變化對傳染病特別是對媒介生物傳染病的影響非常大,也是這個原因我開始逐漸增加對氣候變化與健康影響的認識。

澎湃新聞:氣候變化對健康有哪些影響?

劉起勇:氣候變化具有累積性、長期性與複雜性,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是全方位的,除了直接影響,還有間接影響,系統性的影響。直接影響比如寒潮、熱浪、洪水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造成的傷害死亡;間接影響是指氣候變化通過改變環境、生物因子和生態系統,從而造成疾病流行範圍、模式、頻率、規模的改變;系統性影響主要是指氣候變化通過影響自然生態和社會經濟、特別是公共衛生服務,對人羣健康造成的複雜結局。隨着研究的逐漸深入,我們發現傳染病、慢性非傳染病有不少都跟氣候有關係,另外還有心理健康的影響,所以說氣候對健康的影響特別廣泛。

澎湃新聞:哪些算是氣候敏感疾病?

劉起勇:顧名思義,從整體來講,對於氣候變化和氣候因素比較敏感的疾病都屬於氣候敏感疾病。經過科學研究和篩選發現,很多的疾病都有可能跟氣候變化有關係,包括傳染病、慢性非傳染疾病、傷害和死亡,以及心理衛生和健康。

其中,媒介生物傳染病是典型的氣候敏感疾病。媒介生物本身對氣候很敏感,它攜帶的病原對氣候也是比較敏感的,所以我們一直在關注氣候變化會不會造成媒介生物傳染病的流行風險增加,流行強度上升。實際上有的疾病風險有可能隨着氣候變化會下降,這也是我們所關注的。

總體來講,經過研究發現在氣候變化背景下風險上升的疾病遠多於風險下降的疾病數量。

各種極端天氣對老年人的影響首當其衝

澎湃新聞:作爲「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與適應機制研究」(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在研究中你們得到了哪些認識?

劉起勇:我們第一個要回答的科學問題是氣候變化對中國人羣健康有沒有影響?通過973計劃項目,我們初步確定中國氣候敏感疾病譜,當時首次篩選確定了12個氣候敏感傳染病,7個是媒介生物傳染病,另外有腸道傳染病、呼吸道傳染病等5個。氣候敏感慢性非傳染疾病,當時研究確定了心血管疾病,還有呼吸系統疾病、代謝性疾病等。

然後是氣候脆弱人羣特徵,針對高溫、熱浪、颱風、寒潮、水災、旱災、沙塵暴等極端天氣事件,我們做了脆弱人羣特徵分析,發現在各種極端天氣下,對老年人羣的影響都是首當其衝的,還有孕產婦和兒童,以及患有慢性疾病或殘障的人羣。不過,不同極端天氣事件也有些區別。我們也對職業性暴露進行了分析,比如戶外工作者受熱浪的影響肯定是最大的。

另外,氣候變化對人羣健康的影響也會造成額外的疾病負擔,我們當時選了典型的疾病,比如對氣候敏感慢性病中的心血管疾病,氣候敏感傳染病中的登革熱、手足口病做了比較系統、全面的研究分析,還針對不同氣候帶、不同地理地貌做了比較分析,比如針對登革熱,我們做了高中低風險地區的劃分,建立了預警閾值、應對策略和機制。

以登革熱爲代表的氣候敏感媒介生物傳染病已向高緯度地區擴散

澎湃新聞:近年來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有怎樣的變化趨勢?

劉起勇:氣候變化的影響是逐漸地遷移和擴大,但它的影響速度比我們想象的要快很多。比如我們當時在山東做現場調查,當地人問山東沒有登革熱爲什麼要選這裡做研究,我說我們是做前瞻性研究的,並不是有什麼我們才做什麼。我們當時的研究結論認爲,山東肯定具備登革熱暴發風險,結果我們的項目2016年結題,2017年山東就發生了登革熱本地暴發。隨着氣候變化的發展和影響,登革熱流行區已從中國東南部熱帶地區向內陸快速擴展,跨過了長江流域,蔓延到了黃河流域。登革熱流行省份從每年1到2個,擴展到每年最多可達13個流行省份,而且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公共衛生風險和壓力。

我們針對沿海、內陸、高原不同的典型地理單元做了研究之後發現,不同地方的氣候健康影響差別很大,影響強度不同。以媒介生物傳染病爲例,媒介生物種類非常豐富,僅蚊蟲就可以分三大類,有傳播登革熱的伊蚊,還有傳播乙腦的庫蚊和傳播瘧疾的按蚊。我們曾在拉薩做過研究,因爲高原地區海拔高、溫度低,實際上一直就沒有庫蚊,但隨着降水、溫度、溼度條件的變化,我們發現拉薩已經有尖音庫蚊種團,不斷入侵、定植、擴散,形成了穩定的本地種羣。因爲它是西尼羅病毒的重要傳播媒介,隨着這種庫蚊的到來,西尼羅病毒的傳播風險範圍也發生了變化。爲了有效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我們必須針對氣候敏感疾病提前做好風險研判和預測預警,否則就會非常被動,甚至可能造成一些較大的公共衛生風險或事件。

澎湃新聞:我們對氣候健康影響的認知水平如何?怎樣提高大家在這方面的認知?

劉起勇:我們曾在北京、寧波、廣州等不同緯度地區做了一些調研,發現公衆對氣候變化健康風險的認知程度相對以前確實提高了很多,但理解的深度和行動還是有一定差距。

從氣候變化帶來的健康風險來看,近年來極端天氣事件超出我們想象,越來越頻發,強度不斷刷新歷史紀錄,影響越來越大。

所以,一方面我們從認知上比以前有提高了,但還沒能跟得上氣候變化的速度和強度。科學界的研究本身也還存在較大差距,所以還是需要抓緊做基礎研究,否則面對新的變化我們就很難理解、認知和適應。比如我們當時在做研究時預測,登革熱會繼續向高緯度、高海拔地區擴展,結果2019年就一下報告了十多個省份發生本地傳播暴發,氣候驅動登革熱的傳播流行是非常快速的,我們科學家自己都感到吃驚,更何況部門決策者和公衆。

公共衛生領域的研究只盯着眼下的東西是不行的,我們必須要有前瞻性,帶着非功利的心去鑽研,否則就會一直處在疲於奔命的被動應急狀態。

保護人類健康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核心任務和終極目標

澎湃新聞:氣候健康屬於交叉學科,目前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研究是否順暢?還需要哪方面去加強?

劉起勇:總體來看大家對這種交叉融合的研究逐漸有了更多的共識,特別是近年來無論是地球科學、環境領域的還是氣象領域的學者,都對氣候健康研究非常感興趣,也做了一些探索性研究,越來越多的人蔘與進來,這是很大的進步。

從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來看,有關氣候與健康,從最早的幾行字到後來大半頁,再到2022年發佈的《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有了一個專門的章節,這是前所未有的進步。這本身就說明從各部門到各學科,大家的共識逐漸形成,即保護人類健康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核心任務和終極目標,健康是全球氣候行動的一個重要抓手。

從IPCC第五次全球評估以來的報告到去年COP28把健康提升到氣候行動的核心地位,健康既是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目的,又是一種手段,爲了人類自身的共同健康,我們要減緩氣候變化,讓它降下速度,讓我們能夠跟得上,能夠健康適應氣候變化。

現在已經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我們需要進一步凝聚共識,增強我們的行動力度,加強衛生醫療系統的氣候韌性建設,實現可持續保護人類健康和公共衛生安全。我們也是按照生態環境部、國家衛健委、國家疾控局的統一部署,進一步推動國家戰略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的落地。

澎湃新聞:世界衛生組織去年發佈報告稱,2023年全球登革熱病例激增,接近歷史峰值,這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劉起勇:2023年,中國也受到了全球登革熱暴發流行的影響,得益於國家疾控局和中國疾控中心的精準預警預判,提前部署,主動、有效應對,儘管輸入病例顯著增加導致了本地的多點小規模傳播流行,避免了類似其他國家的大暴發、大流行,登革熱防控非常成功。

隨着全球化、氣候變化、城市化的發展,登革熱輸入病例快速增加,中國適合登革熱傳播流行範圍越來越大,登革熱防控壓力越來越大。中國有10億人生活在登革熱風險區域,約2億人處於登革熱高風險區域,但得益於國家建立的生態學、病原學和抗藥性「三位一體」的全國媒介生物監測預警系統和媒介生物可持續控制策略和技術體系,我們一直在加強媒介生物預測預警、主動精準控制媒介伊蚊,切斷傳播途徑,控制輸入引起的登革熱暴發流行規模,避免引起大暴發、大流行。

氣候與健康的基礎性和應用性研究還需加強

澎湃新聞:針對氣候健康風險,什麼樣的預警你認爲是比較有效的?

劉起勇:中國疾控中心曾做過一個高溫熱浪的健康風險預警系統,選了典型區域試點推廣。可提前一兩週針對特定人羣發佈預警信息。有了預警,還要依靠地方疾控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因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轄區內的老年人、孕產婦、有基礎病人等氣候脆弱人羣的信息掌握比較全面,可以通過社區直接對應到個人落實提示和幫扶行動。例如,我們之前在濟南市歷城區通過社區發佈高溫熱浪的健康預警,通過當地疾控中心傳達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再到居民小區、樓棟去逐層落實。如果社區提前掌握這些重點人羣的信息,能夠對應到人、落實到人,那麼這種預警纔是有效的。

也可以通過單位,比如濟南的公交系統,他們除了做告知提醒高溫熱浪天要多飲水之類的,還會提供綠豆湯讓司機隨身帶上,另外也會檢查維護公交車上的空調系統正常等等,這些手段也是比較細緻和有效的。

當然,對於提高氣候健康預警的系統性、精準性,還需依靠氣象、衛生等多部門協同、合作,及跨學科研究。

澎湃新聞:對氣候與健康風險應對你有何建議?

劉起勇:應對和消除氣候變化健康危害和健康風險,還需要政府、學術界、社會各界的通力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健康挑戰。總體上我們要堅決落實《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的整體安排和國家疾控局氣候健康行動的具體部署,提升應對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能力,保障健康中國建設國家戰略實施。在監測預警方面,要更好地發揮氣候、健康監測預警系統的作用,特別是要對原來監測預警系統進行及時的修訂、完善和更新,讓這些在運行的監測系統更容易捕捉到氣候敏感疾病的趨勢變化和風險變化。

在氣候與健康行動方面,按照統一部署,做好試點、示範和推廣。我們要把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落地到社區,落地到不同的單位,創建一些更好的示範項目,讓大家都來學習,如何更有效地應對氣候變化的健康風險,保護人羣健康,保障公共衛生安全。

繼續加強氣候變化對人羣健康影響的機制機理研究。目前我們都知道氣候變化會帶來健康風險,但是這種理解的深度、廣度還不夠,特別是不同極端天氣事件都有自己的特徵,需要我們進一步提高認識,進一步做好基礎研究。儘管我們現在在這方面有一些投入,但是基礎性的調研和研究還是很缺乏。

另外一方面的研究是應用性的研究,怎麼在操作層面上更好地做好氣候變化健康適應,包括針對氣候脆弱人羣,如何避免更大的公共衛生風險,還是有很多的應用性研究需要去做。比如我們的預警系統具體怎麼來佈置,運營系統怎麼來發布信息,才能更有效地傳達和被公衆接受,公衆接受後再如何轉化成行動獲得一個好的效果。這需要交叉學科來做,也需要藉助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來發揮作用。

另外,國際合作也非常重要,因爲氣候變化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需要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共同行動,構建應對氣候變化的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加強國際交流,互相地學習、借鑑,互相促進、提高,甚至聯合研究和創新。全球氣候變化是我們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共同行動非常必要。

我們現在提倡「同一健康」(One Health),談到健康不再只是做疾病控制和健康部門的事,現在大家越來越認識到,其實它涉及各個層面,各個領域,不管是農業、生態還是其他領域,都跟健康密切相關,都在健康裡面發揮很重要的作用,都能找到自己的切入點和行動的發力點,加強部門協調聯動和資源共享,形成氣候變化健康適應的合力。所以全球、全社會爲了人類共同健康利益,促進我們共同的行動,我想還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間。2024年將是一個新的契機,新的起點,我想氣候與健康肯定是一個新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