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醫三院區響應癲癇教育宣導 鼓勵病友走出自我

奇美醫療體系三院區,在奇美醫學中心舉行『癲癇教育宣導快閃』活動。(圖/記者林悅翻攝)

記者林悅/南市報導

奇美醫學中心全人醫療科主任林高章指出,「癲癇」,以前被稱爲豬母顛、羊癲瘋動物性語詞充滿歧視,不僅病人羞於參與社交長輩更視癲癇爲大忌,甚至影響婚嫁,隨着科學愈來愈進步,大家逐漸明瞭,腦部不正常放電是造成癲癇的主因,真正遺傳者不到5%。

林高章主任舉案例指出,有一位媽媽女兒到院診查,媽媽在診間,一開頭就問:「女兒症狀最近才發作,無緣無故失神瞪眼,有時還會喃喃自語。幾天前在學校突然眼前一陣發白後就不省人事,同學說她呆立站着,唸唸有詞,叫她捏她都沒反應,肢體也沒抖動。幾分鐘後醒來就倒下去了!」。其實,這也是癲癇疾病中的一種發作。一般民衆對癲癇的認知,似乎都僅停留在肢體抖動、口吐白沫而已。

隨着藥物的進步,只要遵照醫囑服藥,不熬夜不過勞,有90%癲癇病人可控制良好,頑固性癲癇(持續或間斷髮作)的病人其實不多,這些人可能必須配合飲食手術才能減少發作次數

臨牀發作可以是全身性的抽搐(大發作),可以是失神造成學習不佳(小發作),可以是局部性的重複肢體動作(局部發作),也可以合併意識障礙但沒有抽搐的精神發作(複雜性局部發作-如同上述小花個案),甚至有些難以歸類,例如重複穿鞋、刷牙、或無意識打電腦…等。儘管發作種類繁多,然而只要病人遵照醫囑服藥,按時抽血(藥物劑量必須達到有效濃度),不過勞、不熬夜,幾乎人人都可以控制得當。

一旦2-3年沒有發作,醫師也會視病人情況給予減藥甚至停藥。最忌諱的是病人突然自己停藥,或者合併服藥(感冒藥等),造成抗癲癇藥物濃度下降,再次發生抽筋。如果那時候正在開車,後果將不堪設想。

癲癇病人的發作,有時候在旁人不經意的嘲笑、模仿,讓病人自信心消失,甚至窩在家裡不想外出,社交能力下降。有鑑於此,因此臺南癲癇之友協會創會會長,也是現任理事長蔡景仁教授,於107年恰好滿20週年,配合每年3月26日世界紫色癲癇日而舉辦一系列活動。

首先於3月26日發起全臺南市醫院,同步響應「癲癇教育宣導快閃」活動,由各醫院聘請專業醫師演講,呼籲民衆重視癲癇病人的權益,同時鼓勵病友走出自我勇闖人生;另於4月1日舉辦騎單車到臺南科學園區的活動,並辦理一系列講座,籲請社會大衆體諒癲癇病人,並鼓舞病人勇敢邁出人生大步。

奇美醫療體系三院區(永康柳營佳里)共同響應,於3月26日上午9時50分在奇美醫學中心第1醫療大樓1樓門診大廳,舉行『癲癇教育宣導快閃』活動,由首席院長林宏榮主持,大力宣導及參與活動,藉此喚醒社會民衆的重視。

癲癇雖是一種病,但可以控制良好,最怕大衆對於癲癇的歧視及誤解,不僅可能有礙病人就醫,也會影響整個社會。在醫學發達的21世紀,認識正確的醫療觀念,尋求合適的治療處置,勇於踏出內在閉鎖腳步,將是改變癲癇病友一生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