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救得回來」惹議 亞東臺姐團隊成員:每一個DNR都經深思熟慮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對醫護造成沉重的壓力。(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新冠肺炎確診者致死率偏高,指揮中心專家說約2成死亡個案簽署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但有相當比例「其實救得回來」。亞東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張厚臺今在臉書發文說,醫師都是經過不斷的與家屬討論,才得出DNR這樣的結論,這是一個深思熟慮的結果, 並非是個可惜的選擇。

臺灣新冠肺炎確診者超過700人死亡、致死率破4.5%,高於全球平均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迴應本報5日刊登的新冠死亡病例專題時指出,死者年齡普遍偏高,9成患者年紀60歲以上,其中約2成死亡個案簽署DNR,但有相當比例「其實救得回來」。

張上淳「其實救得回來」的發言,在醫界引發軒然大波。張厚臺今天在臉書對此議題發表看法說:「聽完國師開示,忍不住整理了一下我們ICU(加護病房)死亡病人的資料,發現凡事都要多考量。」

亞東醫院是這次收治最多新冠重症病患的醫院,張厚臺及其團隊出了很多力,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更稱張厚臺是新冠第一戰神「亞東臺姐團隊」。

張厚臺表示,她把新冠肺炎病人在專責病房以及專責加護病房死亡的病人做個初步的整理,發現在專責病房及加護病房死亡病人都有DNR,在專責病房DNR後死亡病人,年紀比在加護病房死亡病人年紀大20歲 (83歲 vs 67歲),最老的是99歲),且各個都有多重共病陳舊性中風癌症、長期臥牀巴金森症等。

張厚臺說,這些簽署DNR者中,有1/3在確診前就已簽署,事實說明,病患原來的身體狀況決定他是否會DNR,並非只因爲得到新冠肺炎家屬就草率考量DNR,家屬或醫師並非因爲病人年紀大而放棄病人,更何況這十幾位DNR病人簽署D後都又活了一段時間,並非全然地放棄。

張厚臺指出,他們面對病人時,還是有選用新冠肺炎標準治療,是病人或家屬不願意讓病人痛苦,選擇了不插管及緩和治療這樣的治療方式),而且在紀錄上呈現醫師都是經過不斷的與家屬討論,才得出DNR這樣的結論,這是一個深思熟慮的結果,並非是個可惜的選擇。

張厚臺說,在加護病房死亡的病人呈現了另一個結果,都是奮鬥了一大段日子經歷了新冠肺炎的完整治療,然後遭遇各種併發症,醫護人員見證了這些鬥士奮鬥的過程,捨不得他們最後須要面臨痛苦,因此經由不斷與家屬溝通,家屬最後才選擇DNR讓親人在最後一段路不再受苦。

張厚臺指出,這些家屬是需要被讚賞的,因爲他們勇於選擇不讓病人辛苦的路,實在不該再扣可惜的大帽子,而重症醫師也該被表揚,因爲他們懂得不僅要醫病人也要醫家屬,家屬做的決定應該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