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生日快樂/南光…點滴龍頭 國際發光

南光化學制藥總經理王玉杯(左)與董事長陳立賢。記者謝柏宏/攝影

2022年12月7日下午,一場國內券商舉辦的投資論壇上,南光化學制藥(1752)總經理王玉杯向着臺下法人報告公司過去一年的營運成果。不畏疫情的衝擊,南光在中國大陸、日本兩大市場都拿到大單,公司更預告從從2023年起,這家成立一甲子的南部老牌藥廠在國際市場上將更發光發熱。

南光先從第一代掌門人陳旗安1963年在臺南市創立公司開始,第二代董事長陳立賢及總經理王玉杯夫妻1978年將廠址移到當時臺南縣新化鎮,從此南光守在南臺灣開始成長茁壯,一步一腳印將公司打造爲全臺最專業的針劑廠,市場逐步由臺灣擴展到日本、大陸、美國、東南亞、拉丁美洲、歐洲及中亞市場。

南光日前公佈2022年財報,全年合併營收19.4億元,年增8.9%,稅後純益3.5億元, 每股純益3.49元。這些成果背後的開端要從1963年2月開始說起。創辦人陳旗安於日據時代就開始在臺南市藥舖工作,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後,因爲見到臺灣醫療資源嚴重不足,興起成立藥廠念頭。

從1963年開始,南光從動物藥開始發展,1970年王玉杯加入南光後,公司發展纔開啓一連串的變革。王玉杯回憶,加入南光沒多久,公司沒有太多資源,只能生產動物用藥及較簡單的短瓶注射液,她說:「那時我公公的理念是要發展點滴注射液。」她解釋,點滴是醫院病房中最顯眼的產品,若能打進市場,可讓南光的品牌能見度提升,有助推廣南光其他產品。

導入GMP 營業額大爆發

在這大方向下,南光鎖定點滴及各項不同規格及型態的注射劑來發展。一開始先從較少業者產製的大型點滴瓶,快速打出市場知名度,贏得「點滴王國」的美譽。1978年,南光從德國引進自動化生產設備,同時靠着自己摸索,在1985年成爲國內第二家全面導入GMP的本土藥廠,王玉杯說,因爲通過GMP認證,月營業額由1,600萬元暴增到3,200萬元。

接着,南光率業界之先,將點滴容器從易碎、難回收的玻璃瓶,改爲不含塑化劑的PP軟袋。1996年,南光自德國引進亞洲第一部PP軟袋填充設備,從此站穩點滴龍頭的地位。南光從1999年開始進入日本市場,並在2001年成爲首家將針劑外銷日本的臺廠,日本前兩大學名藥廠都是客戶,在日本業界只要提到注射器,一定想到南光。

爲提升公司產品國際競爭力,南光又與日本小林製藥技術合作,延聘美國海外學者回國成立口服緩釋劑型及經皮吸收劑型研究開發中心,更聘請美國專家顧問團,藉由長期合約進行製程確效計劃。

接班佈局 第三代就定位

2006年,爲提升生產效率,南光耗資當時股本的七倍興建全新廠房,這座新廠房讓南光至少投入40億元以上,其成果是公司2010年通過PIS/GMP認證,並可開始進軍歐、美市場。同時爲了打下國際市場的發展基礎,公司更在2009年掛牌上櫃,並在2022年1月轉爲上市。

南光維持「技術投資戰」的戰略思維,以數十年的時間研發即用型產品,因應國際對用藥安全日漸提高的標準。隨着新冠疫情爆發,南光發展的即用型產品有效降低醫事人員的工作負擔,迅速成爲全球各大醫事機構的備品新秀。

南光至今主要產品包括大型注射劑(點滴)、小型注射劑、錠劑及膠囊等。其中注射劑型包括安瓶(Ampoule)、管瓶(Vial)、凍晶乾粉 (Lyophilized Powder)及預充式針筒(Prefilled Syringe)等即用型注射劑,可說是國內針劑劑型最齊全的藥廠。

陳立賢及王玉杯攜手奠定事業版圖後,第三代成員也陸續在公司就定位。兩人有四子一女,除女兒之外,四位兒子已開始在南光各部門擔負重任。

南光第三代成員、主導研發的副總經理陳本忠表示,目前製藥產業的許多創新技術,不論是蛋白質藥物、mRNA藥物到幹細胞治療等,都是透過注射劑傳輸藥物,南光在新的藥物發展領域並不會缺席,隨着公司繼續朝國際市場目標邁進,南光未來在製藥技術上求新求變會堅持下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