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城堡 荒誕虛無的寓言

卡夫卡的小說充滿變形荒謬,被視爲歐洲文化的核心。(漫步文化提供)

猶太裔作家卡夫卡生前默默無名,病逝前將他的遺稿交給摯友布羅德(Max Brod),並交代他全數銷燬,然而布羅德違背了他的遺囑,並將部分作品出版,才讓卡夫卡的《審判》、《城堡》等名作爲世人所知。臺灣繼去年首度出版《審判》德文手稿完整版,並譯成中文後,現推出《城堡》完整版。

卡夫卡的長篇小說都是未完成稿,《城堡》以1982年出版的校勘本爲基礎,再根據原始手稿重建,還原被刪除的全文、被修改的拼字,和卡夫卡特殊的標點符號用法,保留他爲了強調語氣和節奏,而不顧文法的書寫,尤其是他長句不斷、或以大量逗號取代句號、適合口頭朗誦的習慣。

未完成的經典作

卡夫卡的小說充滿荒誕變形,表現被敵意的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城堡》爲他最具代表性作品之一。

書中描寫土地測量員K受命到某城上任,用盡方式卻始終進不到城堡,瀰漫荒誕虛無氛圍,被視爲描寫現代人面對龐大腐敗官僚制度的寓言。

村上春樹都說贊

卡夫卡1883年生於布拉格的猶太家庭,取得法學博士後曾在法院實習、任職勞工保險局,1924年死於肺結核,享年僅41歲。1922年他着手寫《城堡》前,剛歷經一次嚴重的精神崩潰,最終仍沒能完成本書,卻無損這部殘作的經典地位。

村上春樹曾在2006年獲得卡夫卡文學獎時說,他15歲第一次讀到《城堡》驚覺:「這是我的書,這本書是寫給我的。」

德國文豪托馬斯‧曼直指《城堡》爲自傳性小說,書中的K即卡夫卡本人,「他就是作者,太過確切地承受了這些痛苦、怪誕的失望。」

手稿拍賣創天價

卡夫卡手稿如今價值連城,1988年《審判》手稿在蘇富比拍賣創下180萬歐元(約臺幣7500萬元)、現代文學作品手稿的最高價,由德國文學檔案館購得。

此外,布羅德在1939年因納粹迫害而逃離歐洲時,將大批卡夫卡手稿交給秘書與伴侶艾絲特.霍夫(Ester Hoffe),2008年霍夫逝世後,以色列政府出手向霍夫的女兒爭取這批手稿,2010年法院終將手稿判給以色列政府。

爲紀念卡夫卡逝世90週年,除《城堡》外,臺灣也推出《卡夫卡中短篇全集》,根據最新勘定的德文版翻譯,收錄他第一本書《沉思》、第一篇短篇小說〈判決〉,長篇小說遺稿《失蹤者》(後更名爲《美國》)的第一章原型〈司爐〉、中篇小說《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