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艦國造面臨技術難題 美媒:以無人機經驗打不對稱戰

波音公司開發的巨型無人潛艦「回聲航行者」(Echo Voyager)。(圖/翻攝自波音官網

記者郭家榮/綜合外電報導

臺灣日前取得美國國務院核發潛艦國造行銷許可證(marketing license)後,傳出將與「印度」和「日本」的國防工業廠商合作開發,取代服役近30年的劍龍潛艇。有美國媒體建議,臺灣應該把握在無人系統研發和設計的經驗,以被稱爲不對稱武器的新一代「無人潛艇」目標前進。

▲「劍龍級潛艦」服役至今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圖/翻攝自中華民國海軍官網)

根據《外交學者》(The Diplomat)雜誌報導,臺灣在潛艇研發領域經驗尚淺,目前仍使用有30多年曆史的荷蘭潛艇和70年曆史的二戰潛艇。此外,美國也已停產柴油動力潛艇超過30年,如果臺灣要從頭學習相關的技術,還會面臨到極大的經驗斷層,期間所需要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很高,幾乎不可能依照計劃在2026年就投入使用國造潛艦

▲臺灣在無人機(UAV)研發的軟體技術名列世界前茅。(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儘管面臨許多障礙專家認爲臺灣在無人機(UAV)領域的軟體研發能力是世界排名的前段班,而這些技術對於能夠給解放軍致命威脅的無人潛航器(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s,UUV)開發相當重要。目前各國都汲汲追求在UUV有突破性的進展,其中美國依然在無人技術上有最豐富的經驗。表面美國國防部門和臺灣分享最新技術的機會還很低,但近期各項法案的推動顯示華府傾向支持臺灣的國防工業,如果確定以UUV爲開發的目標,美國必定是臺灣最重要的支持來源。

▲迷你無人潛艇「藍鰭-21」曾出動搜尋馬航MH370班機。(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文章中分析推動UUV的優勢經濟層面來說,現實上臺灣永遠無法和解放軍的武力相匹敵,因此必須用更聰明、先進的方式,有效利用海峽的自然守備優勢,進行「不對稱」的反擊。此外,在臺灣推行募兵制的背景之下,人員勢必會持續精編,而UUV並不會受到人力成本的影響,能夠大膽採取「艦海策略」,使用數百個較小的UUV武器,甚至是自動導航魚雷,來突破大陸海軍的防禦。

▲美國海軍「長刀魚獵雷無人潛航器。(圖/翻攝自大陸網站

大陸持續從經濟、外交和軍事等領域壓迫臺灣,讓臺灣在戰略上的容錯空間愈來愈小,以世界大國發展UUV的前例來開,除了一般的載人潛艦,或許是一個最有效運用資源和局勢選項。不過有大陸媒體認爲,就算是無人潛航器,仍需要一定的人員操作,在人工智慧(AI)日趨發展的現今,也只能減少而無法避免。此外,臺灣海峽天險的確帶來有效的防禦能力,不過目前UUV的部署仍然只能在岸際,絕不可能藏在海峽中埋伏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