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十字韌帶受損 術前術後復健很重要

長庚醫師分享前十字韌帶手術及復健專業。(圖/臺灣運動醫學學會提供)

潘千詩臺北報導

運動選手因長期訓練,讓肌肉長期處於緊繃狀態,在高強度運動下,選手們也不時耳聞十字韌帶斷裂事件發生。昨日的運動員前十字韌帶斷裂座談會上,也有長庚的骨科及復健科醫師分享專業意見。醫師表示,檢查膝蓋旋轉是否固定,若有前後不穩定、旋轉不穩定、合併半月軟骨受傷現象建議手術治療,且要搭配術前術後復健,再回場比賽機率可達6成5。

據統計,治癒後再斷的高危險羣,落在15至25歲的年輕選手。長庚骨科主治醫師邱致皓說,年輕選手受傷雖然容易好,但因爲要再回去做高強度運動,要找回巔峰狀態,容易再受傷,且女性再受傷機率較高,比例約18-28%。

邱致皓說,病患來會先評估包含年齡性別功能需要、受傷情況項目。功能需要醫學上分4種,其一是隻要走路、逛街、買菜或偶爾慢跑,另一種是做直線衝刺,像是棒球壘球,若功能需求再高一點,如足球籃球等需要適時變換動作速度的功能,醫療專業上會比較建議需要動手術來穩定膝蓋。最佳的開刀時間在受傷3周後至10周內,3周內要做肌肉訓練。

邱致皓表示,若有感覺膝蓋抓不住骨頭,有飛出去的感覺,只要有前後不穩定、旋轉不穩定、合併半月軟骨受傷現象,骨科醫師會建議手術治療,否則後續恐有關節軟骨跟新的半月軟骨受傷問題,而手術後要回到術前最好的表現狀態,大約佔5成至6成5左右,而且至少要1至3年,不是術後就能運動,有很多需要配合,像NBA選手受傷後回場比賽,至少2年,要百分之百預備好再上場

林口長庚復健科主治醫師吳致寬說,十字韌帶損傷,若只是單純損傷,可以可慮不開刀,做保守治療即可。保守治療跟開刀相比,兩者的長期預後來看,不論是2年甚至是20年能夠再度迴歸賽場上,其實差不多,沒有什麼差異,但是在穩定性上,開刀治療較好,開刀後回場機率約65%,保守治療統計約5成至7成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