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央行行長:可考慮沒收的貪官財產劃入養老儲備基金

(原標題:戴相龍:可以考慮將沒收的貪官財產劃入養老儲備基金

針對日益嚴峻的養老金支付壓力,前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前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戴相龍日前建議,將一定比例的土地出讓金以及沒收的貪官財產劃入社保基金,來充實養老金儲備。

“現在行政法院罰款沒收的錢不少,腐敗分子一下子幾個億、十來億,我不知道全國多少錢,我們能不能建議設立一個行政司法罰沒款專戶,所有的罰沒款到這個專戶,到一定時期全部或者一部分劃入到養老儲備基金,我覺得這個是合理的。”12月19日,戴相龍在中國社科院舉辦的養老金論壇上說。

戴相龍 資料圖丨人民視覺

此外,戴相龍認爲,土地出讓金也可以作爲養老儲備資金

國有土地國家徵用的集體土地進入市場以後,土地出讓金不要都用在房子上,完全可以拿出一定比例用於社會保障支出,這個事情我的看法是搞晚了,但是現在也不晚,大中城市特別是中等城市還在擴大建設,國有土地是國家的,出讓金一部分劃作社會保障資金、養老儲備資金,我認爲也是合理的。”他說。

近年來,隨着我國老齡化趨勢加重,養老金的可持續性受到威脅。2019年,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收支結餘5854.86億元,剔除財政補貼後的實際盈餘則連續第七年爲負。另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第三支柱研究報告》預測,未來5-10年,中國預計會出現8萬億-10萬億元的養老金缺口

雖然養老金儲備存在壓力,但戴相龍認爲,從養老金三大支柱來看,中國有能力保持養老金收支長期地、持續地平衡。

所謂養老金三大支柱,是指政府主導並管理的基本養老保險(第一支柱),企業自主發展的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第二支柱),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在內的個人養老金(第三支柱)。

“第一,中國有強大的、足夠的國有資產。國有資產淨資產是65萬億,加上銀行75萬億。我們有國有土地、國有礦山,國有資源完全可以做大養老金儲備資金。再一個我們國家經濟高速增長了30年,中速的增長還將持續多年,國家富裕了,老百姓富裕了,做好第二支柱完全也是有可能的。”戴相龍說。

“第三,現在銀行的資產153萬億,大部分是老百姓的錢,在銀行儲蓄定期存款有40萬億,如果我們推進延稅型的商業養老保險,我們國家的第三支柱將會遠遠超過第一支柱。所以我個人認爲,現在一定要完善養老金制度三支柱。”他補充道。

相關推薦:

“存了400萬,退休還是有點慌”

“我現在真覺得我是個無家可歸、無路可走的人了。” /《飛越老人院》劇照

不幸的老人各有各的不幸,他們的命運也只有在引發年輕人的疑惑與好奇後,被搬上熱搜的那一刻是相似的。

年輕人各有各的精彩,老年人種花帶娃、跳跳廣場舞就好,這似乎已然成爲共識了。年紀大了,還“作”,往往就會被扣上“不安分”的罪名。

其中,“情節嚴重”的老人,還會被施以“上熱搜”處罰,接受年輕人對自己行爲的批評指點。

比如上圖這羣老人,就在最近引發過一陣熱議

他們不是什麼“2020全球旱地冰球錦標賽選手”,而是一羣正在用自制神器,跟在靈車屁股後頭撿錢的普通大爺大媽

“作案地點”許是當地殯儀館附近的一個路口,因爲常有靈車經過。上午八九點鐘,是年輕人打卡上班的時間,大爺大媽們也帶上小馬紮,開始了這一天的工作——守車鋼鏰兒

據多家媒體報道,過去的殯葬風俗是凡路過橋樑或拐彎處,都會撒個三五元的真錢幣,給死者留下買路錢。而隨着“不許撒紙幣”的規定出現,撿錢老人的裝備也略有更新。

兩塊硬板夾吸鐵石,再用一根圓管將其支棱起來,撿錢神器有了。

每當有靈車經過,他們便腿也不疼了,腰也不酸了,顫顫巍巍的小碎步也邁了起來,爭先恐後地用神器在水泥路面上摩擦。

據一位大爺爆料,10點收工的時候,他們平均能撿到十幾枚以“角”爲單位的硬幣,共吸金約3元。

這個在當今物價面前,顯得特別微不足道的數字,引爆了爭議點。年輕網友無法理解的地方也正在此處:

“哈?收破爛和放二維碼要飯的時薪還能再高一點吧?”“車來車往的,爲這點錢命都不要了?”“是真窮還是閒得無聊啊?”

換一個角度想,我們總覺得熱搜上的老人荒誕,興許是因爲我們從來都只顧着發表自己的結論,而沒有嘗試去真正理解他們。

說個恐怖故事:

年紀大了,可是會上熱搜的

舊聞一搜,老人愛撿買路錢的事兒,在2009年前後也時有發生。

據當年新京報的採訪,多年盤踞在北京石景山路與八寶山殯儀館交叉口的盧大爺稱,自己每個月有2600多元的退休金,並不需要靠撿錢生活。親人去世讓他發現了這個地方,後來在家裡坐不住了,他就會來這裡撿錢、遛彎。

曾有一位和盧大爺年齡相仿的老人,在這裡撿錢的時候被來往車輛撞到,不幸去世。

不知道如果這個事故發生在今天,網友們又會給出什麼樣的評語呢?

如今的輿論場,“一句話蓋棺定論”纔是更主流的節奏,至於老人爲什麼要這樣做,他們又是怎麼做到的,很少有人在意。

打個比方,看到八旬老人6小時跑完馬拉松、玩轉高難度瑜伽,評論區會涌現大量表達感動、欽佩之意的表情包,頂多再感慨一句:“你大爺還是你大爺。”

又或者,看到76歲老人因過站要求公交司機停車未果,搶奪方向盤獲刑,網友們又會默寫出一句:“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

漫長一輩子,也就像海綿寶寶一轉場。

老人成爲了三天兩頭上熱搜,卻在互聯網極爲失語的一羣人。

甚至連正值壯年的80後、90後也開始自稱“老人”,其中單身的,還叫自己“孤寡老人”。

正因爲自己還未老,他們才能輕鬆地開開玩笑,牢牢把握住話語權不放手,還能佯裝弱勢羣體。

可這個“老”字,真的離我們有那麼遠嗎?

前不久,十四五規劃建議出爐,延遲退休即將成爲現實。

延遲退休的建議一出,消息立即登上熱搜第一位。

退休年齡變動,一方面是刻不容緩的養老金缺口問題在緊逼。中國社科院的一份研究報告曾指出,到2035年,我國的養老金將耗盡累計結餘。

而另一方面,又有誰能來接盤達到領退休金年齡前的這批老人呢?

企業當然不同意。別說工作到65歲了,有人到35歲就會被大廠裁員,有人45歲連菜市場都進不去了。

時代的變革,終歸還是會落回到每個老人身上,他們不堪重負的關節也正日益脆弱。

智研諮詢調查,今年我國老齡人口已經高達2.55億,並預計會持續上升。在這2.55億老齡人口中,又有1.2億的空巢老人,0.3億的獨居老人。

那批幸運沒有從工作中被清退的,成功積累資本接近於中產的大爺大媽,大可愛幹嘛幹嘛,享受自己有錢有閒的半退休生活。人手一條絲巾,裝扮出了生活的詩意;人手一臺沉甸甸的單反,是他們倔強的不服老宣言。

或有大半輩子勉強攢了點存款,還想留給子女買房結婚生子的,這些老人身上最能體現節儉的傳統美德。爲了讓自己不生病,不花錢,他們甚至能在公園練出過人神技

剩下的,不就是那些在活一天算一天的日子中度過的老人,走出勞動的黃金年齡後,他們也就在市場中失去了價值與競爭力。搞衛生,收賣廢品,他們只能跟在年輕人後頭,撿他們挑剩下的工作過活。

不幸的老人各有各的不幸,他們的命運也只有在引發年輕人的疑惑與好奇後,被搬上熱搜的那一刻是相似的。

誰最瞭解老人

五十以上,退休未滿。這本該是人要“知天命”的歲數,卻因伴隨有對變老及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的不安、對自己無法再創造價值的焦慮、對未來與未知的恐懼,還有不同嚴重程度的更年期綜合徵,種種變量,都在讓老人變得越來越“古怪”起來。

誰會花心思去了解一位古怪老人呢?

如果是一個帥氣年輕人要求喝手磨咖啡,你也會覺得過分嗎?

不會是友善的陌生人。他們與老人的交情,大多隻能停留在機械重複幾次讓座、幫過馬路、路上摔倒了扶一扶的動作上。

也不會是專家。他們往往只管提出假設與方法論,無需管個體怎麼實踐。

2013年,我們官方層面首次提出了延遲退休這一概念。有人採訪了當時清華大學養老改革體制方案的主要參與者,問道:“如果一個人50歲退休的話,65歲才領到養老金,這15年該怎樣度過呢?”

這位教授解答說:“讓他們從生產企業退出來,經過培訓居家就近參加社會服務,男性去做一些養老院的園丁,園林義工,女性給老人做做飯,洗洗衣服,做點編織,多好!”

後來,教授還通過媒體進一步解釋,大家別誤會了,她的的確確曾在某養老社區看到大部分從事清潔與貼身服務的工作人員,年齡都在50-60歲之間,月收入也大概能到3000元人民幣。教授不明白,爲什麼其他老人就不可以做這些工作。

老人的親生子女,也不一定有多瞭解他/她。

新聞報道,近日,江蘇淮安一名83歲的老太太去世,子女發現老人牀下塞滿保健品,收據總價超過14萬元。老人被成功推銷購買了吸氧機、洗腳盆等大件,還有瘦身提拉麪膜、膳食纖維減肥套餐等“智商稅”產品,甚至去世的第二天,家中還收到了保健品。

金融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個概念,每個老年人心中都有一個消費賬戶,一個投資賬戶。

當心裡把一樁買賣歸屬到消費賬戶時,一毛錢蔥是多了還是少了,他們也會跟小販爭個明白。可面對投資賬戶當中的金錢,他們卻變得無比大方,美容店認識的“乾女兒”略一推銷,隔壁李大媽以親身體驗帶帶貨,一點小利小惠,老人便心甘情願地從養老錢中掏出三五萬來。

也不乏警惕性更高些的子女,他們總擔心老人出門摔着,自己做飯被燙着,跟人交朋友也被騙着,他們索性什麼都不讓老人去碰觸,像當初老人把自己當做掌心寶一般,將老人寵成了一尊“廢物”。

到頭來,本職工作和自身生活已經夠累的年輕人,終於忍不住,去質問老人,我都做到這種地步了,你爲何還是不滿足?

在代際的矛盾與間隙之中,成功插足的,是一衆以老人爲主要受衆的服務公司、APP和小程序們。

平平父親是依靠一款“走路賺錢APP”熬過心理落差巨大的退休前期的。一天可以換取三五元人民幣的虛擬金幣,緩解了他對創造價值的焦慮,雖然實在走累了的時候,他也會用“刷步器”作弊。

朱阿姨則是整日沉迷於一款廣場舞APP,她會在上面發佈自己與老姐妹的排練視頻,也會被裡面網友分享的搞笑視頻、生活小妙招逗樂。手機正在代替公園一角,解決着老人的社交需求。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從2010年到2018年,我國養老產業的行業規模從1.4萬億元變成6.6萬億元,增長幅度達371.4%。預計到2030年,中國養老產業規模有望達到22萬億元。

老年人保健、老年人旅行團、老年人大學、老年人相親……面向老人的服務越來越多,他們的確有很大機會給老人打造更加便利的生活——在不暴雷的前提下。

諷刺的是,混跡在這片藍海中的商人、騙子、從老人身上看見了巨大利益的人,他們遠比我們更瞭解我們身邊的長輩。

最怕是人到老了,一身窮病

難解的老齡化問題同樣發生在其他東亞國家。

日本NHK特別節目錄製組拍攝的紀錄片《老後破產》,便是一場關於長壽的噩夢

整個噩夢都圍繞金錢問題展開,案例中的每一位老人,都曾像我們一樣認真工作,爲退休後的生活做了充分的儲蓄計劃,卻仍無法預料,變老會在經濟衰退的影響下,變得如此劇烈。孤獨、辛苦的老人甚至會失去求生慾望。

《老後破產》截圖

韓國的國家養老金計劃,是1988年才推出,1999年才強制執行的。老人必須持續繳納10年以上,並同時證明沒有子女照顧,才能領取平均每個月20萬韓元(人民幣1200元)的養老金。

在韓國的物價面前,這點錢確實是九牛一毛。

一度,有人通過計算得出一線城市養老需要400萬。

養老難題,說到底也還是錢的難題。

只不過在一些地方,養老是雞毛蒜皮,一地雞毛;在另一些地方,養老是血淋淋的。

今年5月轟動一時的活埋母親案。

今天的市場上,無人不看好“銀髮經濟”。

今天的市場上,年輕人都在擔憂工作機會變少、沒有存款、收入漲得不如物價快。

所以爲銀髮經濟買單的錢又該從哪來?還是傳說中的六個錢包嗎?還有銀髮經濟尚無法普及到的角落呢?

有許多人一輩子都和錢票子這張紙過不去,到頭來也終沒能與生活和解,擺在他們面前的難道就只剩一條“死路”了?

《中國農村老人的非自然死亡》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