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進真宇宙 臺廠新機會來了

余政憲表示,這幾年對太空產業的關注比過去高很多,尤其是低軌衛星帶來的革命,但這也暴露出臺灣人纔不足的弱點,除了太空中心外,大概只有4、500人。

餘憲政說,雖然直接從事太空的人才不多,但臺灣人纔在元件端和次系統端都有很多人才,因此國外大廠發展低軌衛星時,都想到臺灣,鼓勵業者跨到這一個領域。

他指出,衛星愈做愈小,過去有好幾噸,要卡車運送,現在只要洗衣機大小,而且元件愈做愈精密,成本也要快速降低,數量有爆炸性發展,衛星三到五年就要換代,技術會持續演進。

明泰技術長蔡文濬則引Space X創辦人馬斯克的談話:「低軌衛星最重要的是降低製造降低成本。」這聽起來很無聊,但卻是很重要的挑戰,臺灣在太空新興科技可能不如其他大國,卻能做出量產和大幅降低成本的產品,這些與半導體息息相關。

產品要上太空,就要先拿到「太空規」,就是獲得太空認證。安碁資訊董事長施宣輝呼籲,政府應該有計劃性地協助廠商,取得元件、模組測試太空規的機會,才能進一步上太空,在輻射、溫差等方面,都可以做很多研究。未來低軌衛星的壽命約五到七年,跟一般筆電差不多,現代衛星發射頻率變高,價格會便宜很多,臺廠優勢就是讓衛星IT化,並且創造200顆以上的星羣,發揮臺灣生產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