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殲―20與運―20組成三機編隊,接迎第九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 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攝 圖②:武警四川總隊甘孜支隊機動一中隊排長胥鴻宇與小志豪。 受訪者供圖 圖③:“和平方舟”號醫院船起航。 劉 鋒攝(新華社發) 圖④:“跨越”系列演習,官兵破障前行。 王子祥攝
風雨無阻向前進,潮頭勇立又一年。2022年,人民軍隊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強軍之路,瞄準實現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跑出新時代奮鬥強軍的加速度,加快提升履行使命任務能力。
回首這一年,在大漠演訓場、在救災一線、在藍天大海……中國軍人身影出現在每一處需要他們的地方。讓我們一同回顧人民軍隊擔當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新時代使命任務的瞬間,聆聽強軍興軍的鏗鏘足音。
――編 者
緊貼實戰 磨礪刀鋒
本報記者 李龍伊
“飛虎,飛虎,迅速對‘紅軍’炮兵陣地實施火力突擊!”塞北大漠鐵甲滾滾、戰鷹翱翔,“跨越―2022・朱日和”演習在這裡打響。
沙場上硝煙瀰漫,紅藍雙方“險招”“奇招”頻出:要點奪控戰中,扮演“藍軍”的陸軍第81集團軍某旅連長於江濤先發制人,運用無人機確定“紅軍”方位,引導直升機實施火力突襲,打出凌厲的立體攻勢;“紅軍”不甘示弱,全流程運用電子對抗力量對“藍軍”實施干擾,尋找契機巧妙投送特戰兵力。
第一次參加演練的戰士陳敏傑,還沒從突破敵前沿的戰鬥中回過神來,部隊便已轉至下一場戰鬥。“節奏很快,戰法很活,強度很大。”陳敏傑感慨,“現在的演練,平面對抗變成了立體對抗,各類新型武器裝備悉數登場,過程無比接近實戰。”
紅藍雙方你來我往,指揮所內仿真電子態勢圖上,兵力戰況盡收眼底。指揮員們一邊將雙方作戰數據上傳至決策席,一邊利用兵棋推演系統展開分析,計算最優作戰方案。“一系列新型作戰手段、新式作戰要素、前沿科技應用的有機組合,讓戰鬥力在較量比拼中越磨越高。”一名“紅軍”參謀長說。
從朱日和沙場�t望塔遠眺,草原一望無垠。有着“朱日和之狼”稱號的第81集團軍某旅,是陸軍第一支專業化藍軍旅。2014年,“跨越”系列演習在朱日和拉開戰幕,該旅在與7支“紅軍”的對抗中6勝1敗,戰績卓越。
“組建以來,我們甘當‘磨刀石’,緊盯科技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努力把環境設險、把條件設難、把敵情設真,推動戰訓深度耦合,幫助各部隊錘鍊戰鬥力。”該旅藍軍研訓中心主任徐武韜表示。
演練場連接未來戰場。通過實打實的演習,參訓官兵們深刻品味出“跨越”的含義:千里機動來到朱日和,是“跨越”的起點;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練出真本領,纔是“跨越”的目標。數年間,40多支雄師勁旅奔赴朱日和與藍軍旅過招,一支支精銳之師在這裡淬火加鋼,一把把勝戰尖刀在實戰實訓中越磨越利。
海軍“和平方舟”號醫院船――
本報記者 劉博通
當地時間11月10日,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丹戎不碌港,海風激起朵朵浪花。執行“和諧使命―2022”任務的中國海軍“和平方舟”號醫院船緩緩向碼頭靠泊,潔白的船身上,鮮豔巨大的紅十字標誌格外耀眼。
這是“和平方舟”號醫院船入列以來第十次赴海外執行任務。抵達後,醫院船採取碼頭門診和船上診療相結合的方式,爲當地民衆、中方機構人員、華僑華人等提供爲期7天的醫療服務。“我們努力爲每一名患者提供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爲世界更加美好作出自己的貢獻。”海上醫院院長周全表示。
6歲的男孩艾登從小就被診斷爲漏斗胸和先天性心臟病。瞭解到孩子的病情後,“和平方舟”號醫院船迅即成立多學科專家組開展3次集中研討,還與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連線,同相關領域國內知名專家進行聯合會診。孩子媽媽激動地說:“感謝‘和平方舟’爲孩子帶來美好的未來!”
“見證又一名‘方舟寶寶’誕生時,我更加明白了護佑生命的意義。”海上醫院手術室護士長高春燕說。這次任務期間,我國企業外派到印尼工作的一對夫妻準備在船上分娩。在醫護人員專業、細緻、周到的照顧下,孕婦順利生產。孩子父母把孩子小名取作“方舟”。“希望能用名字紀念這段珍貴的經歷。”孩子的爸爸吳凡深情地說。
“中國,真棒”“你們就是中國的一張閃光名片”……在印尼期間,醫護人員堅持生命至上、待患如親,爲當地患者提供服務13488人次、開展手術37例,受到廣泛讚譽。
入列14年來,“和平方舟”號醫院船先後10次走出國門,到訪43個國家和地區,爲超過24萬人次提供醫療服務……一串串壯美的航跡,見證了中國軍隊熱愛和平事業、關愛生命健康的無疆大愛。
“‘和平方舟’號醫院船呵護生命、傳遞友誼,可以讓全世界更好了解中國、瞭解中國海軍。”船長鄧強表示,將不斷提高遠海衛勤保障能力,時刻準備揚帆遠航踐行使命,更好地在國際上展示中國形象,努力把和平的種子播撒到世界的每個角落。
鯤鵬振翅 守衛和平
本報記者 蘇銀成
長空祭忠魂,英雄歸故鄉。9月中旬,兩架列陣長空的殲―20與運―20組成三機編隊,以空中最高禮儀接迎第九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表達對英烈的崇敬和告慰。
“我是空軍運―20機長龐榮奇,我部奉命接迎志願軍忠烈回國。”“感謝殲―20編隊護航。我們一起銘記歷史、告慰先烈,奮鬥強軍、高飛遠航。”綿綿秋雨中,中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團參謀長龐榮奇駕駛運―20飛機平穩飛行。機艙內,覆蓋着五星紅旗的88位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的棺槨整齊擺放。
“雙20”三機編隊到達瀋陽桃仙國際機場上空時,停機坪上,兩道水柱從兩邊噴吐而出,搭成一座拱形的水門。完成低空通場的運―20平穩降落,緩緩通過水門。
這一刻,龐榮奇感慨萬千:“70多年前,是你們不畏強敵、血染疆場,爲新中國打出了一片新天地,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今天,我們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正如你們當年所願!”
鯤鵬振翅,守衛的是和平,守護的是生命。駕駛運―20執行接迎任務的機組成員,來自一支有着光榮傳統的部隊。這支部隊連續8年擔負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接迎任務,駕駛運―20實戰化練兵、亮相國際賽場、重裝空投空降,形成體系作戰能力,多次飛出國門赴湯加、巴基斯坦等國家,送去急需的援助物資。一條條執行重大任務的航線,勾勒出該團官兵們勇擔使命、矢志強軍的風貌。
“任務練兵是人才培養的催化劑。”本着這樣的理念,運―20列裝部隊伊始,該團就精細制訂人才隊伍建設規劃,以老帶新執行跨國空運任務、搭建訓練平臺縮短新飛行員成長週期,一大批人才骨幹迅速成長。“通過任務鍛鍊,我們闖過了認知關、心理關和技術關,對執行任務充滿信心和底氣。”參與執行過抗擊疫情緊急空運、海外投送等10餘次重大任務的年輕飛行員李曉說。
傍晚,伴隨着巨大的引擎轟鳴,“鯤鵬”又一次騰躍而起,翱翔萬里長空。“我們每次看到機身上‘中國空軍’四個大字,都感覺無比驕傲和自豪。黨和國家把這麼多重要任務賦予我團官兵,我們一定會不負期待、不辱使命,奮飛出新時代的壯美航跡!”該團團長李彥說。
武警四川總隊甘孜支隊――
踐行使命 衝鋒在前
本報記者 李卓爾
12月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雪花漫天飛舞,大地銀裝素裹。在武警四川總隊甘孜支隊,一場高原高寒背景下的應急救援演練正在進行。
一陣尖銳的警報聲響起,官兵迅即攜裝集結。抵達現場後,搜救組利用雷達生命探測儀對災害現場進行搜索,確定倖存者位置;破拆組利用電鎬、手動衝擊器等打開救援生命通道;救援組迅速進入目標區域,將“傷員”固定在救生擔架進行轉移……
演練現場,支隊政委吳向陽告訴記者:“真正的救援現場情況複雜多變,只有把演訓場當戰場,把訓練當實戰,才能確保遇有突發情況能夠快速高效處置。”
甘孜州地質災害頻發,爲進一步強化官兵戰備意識,確保遇到情況能夠快速反應,甘孜支隊根據可能擔負的搶險救援任務,多次組織抗震救災應急拉動演練。“讓官兵在真、難、實、嚴環境中磨礪戰鬥意志,才能更好錘鍊應急處置能力。”吳向陽說。
今年9月5日,甘孜州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地震發生僅10分鐘後,距震中最近的甘孜支隊派出30人先遣組前往磨西鎮勘查災情,展開救援。
在磨西鎮共和村,官兵採用“溜索過河”的方式解救被困羣衆。磨子溝水勢兇猛,繩索穩不穩定、渡河安不安全,只有試了才知道。“我先上。”戰士陳煌主動請纓,圓滿完成任務。
機動二中隊班長吳願所在中隊沿着山體輸送被困羣衆,突然,他抓着借力的竹竿被連根拔起,整個人摔下4米多高的山坡,吳願活動了一下感覺問題不大,立即又背上行動不便的羣衆進行轉移。
在轉移羣衆時,機動一中隊排長胥鴻宇把2歲的寶寶小志豪背在自己的後背上,這是胥鴻宇第一次揹小孩,他一路俯着身子走得很慢,小志豪在胥鴻宇背上安安靜靜地喝奶,這一幕打動了無數網友。
隨着遂行任務不斷多樣,近年來,支隊官兵先後多個方向作戰,圓滿完成了抗震救災、雨雪冰凍救援、堰塞湖搶險救災等各類任務,支隊官兵應急反應能力不斷提高,切實保護了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用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革命軍人的使命擔當。
版式設計:張丹峰
(狄伯文、宋科霖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25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