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先蘋果!Google要打造人工智慧優先(AI-First)的世界

記者洪聖壹舊金山報導

從 Apple 推出 Siri、Microsoft 的 Cortana 到今年 I/O 期間,Google 推出 Allo,人工智慧到今年正式引爆。Google I/O 2016 的最後一天,被 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列爲重點發展項目的人工智慧優先(Ai-First)議題,再次被拿出來討論,從而引發國際媒體熱議

▲Google I/O 2016 最後一天現場討論的是機器學習與日前 CEO Sundar Pichai 所公佈的人工智慧優先(Ai-First)世界 。(圖/記者洪聖壹攝)

2009 年,行動網路的發展,帶來了智慧型手機這個產物,緊接着社羣雲端時代來臨,讓世界導向行動優先 (Mobile-First) ,人類生活型態的改變,逼得各行各業不得不轉型。到了 2015 年,人工智慧議題持續延燒,一直到了 Google Deep Mind 團隊開發的 AlphaGo,打敗南韓天才棋王李世乭,一舉引爆了全球各界對於人工智慧發展的想像。

*「人工智慧優先」已經是 Google 的第一要務

如同先前報導,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今年 4 月底在一次電話會議中,向媒體、投資人喊話,宣佈將從行動優先(Mobile-First)時代,轉而進入人工智慧優先(Ai-First)。

Google I/O 2016 期間,從 Google Assistant、Google Home、Android N、Allo、Android Wear 2.0、DayDream、Android Auto、到 Google 還未成熟的幾項計劃 Project Tango、Project ARA、Project Jacquard、Project Soli 等,清一色都跟機器學習有關,這也難怪第三天的 Keynote 針對「AI-First」進一步探討。

事實上,Google Search 在談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已經相當多年,近年來更進一步加入 TensorFlow 這項圖像影片機器學習機制,但 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希望能夠 Google 做出更多更有意義的事情。他在接受國外媒體專訪時指出,每個人每天上網,其實都是基於某些需求,但是網路只是個工具,不會自動的去幫你解決這些需求,Google 的角色是希望做個全方位的助理,儘量幫助每個人解決他們的問題跟需求。

以現有的 Google 翻譯來說,當 Google 翻譯出來的語意被指正不正確,那麼就會被列入一個紀錄,下次再碰到相似的情形,就會進行修正,事實上,Google 翻譯服務十年前剛開始推出的時候,只有兩種語言翻譯,現在已經可以翻譯 100 種語言,每天翻譯出 1,400 億字。

以 Google 搜尋來說,現在當網友們在搜尋引擎打出「陳」,下面就可以被選「陳喬恩」,如果直接打「陳喬恩」,下面就會出現「陳喬恩 男朋友」、「陳喬恩身高」等選項,這些服務現在不但精準、而且因地制宜。而 Google I/O 2016 宣佈推出的語音助理程式 Google Assistant,已經可以因爲你是吃素的,而讓你在搜尋餐廳的時候,不會出現牛肉的建議...這些全都是機器學習的一環。

再看 YouTube 服務,如果你最近常常看《英雄聯盟》的比賽,聽 Coldplay 的新歌,那麼你就會發現自己的 YouTube 首頁出現的是各種英雄聯盟的賽事跟 Coldplay 以及相似樂團的推薦影音,但是這種「猜你喜歡」的模式,只是過往機器學習技術的一個開端,未來的人工智慧加入的機器學習判斷機制,將會聰明到讓你覺得:「怎麼這麼貼心」!

這個從 Google I/O 2016 公佈 Android Wear 2.0 更新中的健身程式(fitness)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根據 Android Wear Fitness軟體研發負責人胡浩霖 (Vince Wu) 所介紹,Android Wear 更新之後,當你戴着智慧手錶出門時,一旦開始跑步,手錶就會驅動音樂播放程式,播放使用者愛聽的音樂,並且開始計算使用者的心跳、跑步數跟卡路里,當你回到家中,這些資料立刻透過手機上傳到雲端備份紀錄。這整個過程,完全不須用到手機,而且只要你告訴手錶,你是在追公車,而不是在公園裡跑步,那麼未來這支手錶在你追公車的時候,就不會啓動上述的跑步設定。

談到 AI-First,Google搜尋與機器智慧資深副總裁John Giannandrea 指出,在未來,包括汽車、家庭、所有裝置使用的智慧系統,全部都需要人工智慧,因爲那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去解決所有問題,每個領域的人工智慧,其實都會因爲需求的不同,而在實際應用上有不同的機器學習技術做背景,包括資料的比對、訊息的處理等等,都是值得去深究跟探討。

*受限法令與隱私,人工智慧發展仍在萌芽階段:

如今 Apple 推出 Siri、Microsoft 有 Cortana、Amazon 透過 Alexa 整合電商服務、Facebook 推出 M 聊天助手,Google 推出 Allo 聊天機器人,用意殊途同歸,但是從 AlphaGo 打敗南韓天才棋王李世乭開始,人工智慧的發展再次受到挑戰,多數人認爲,人工智慧將取代人類,甚至拒絕人工智慧的相關研究與發展。

耶路薩冷希伯來大學教授 Prof.Yuval Noah Harari 則是暢談「數據宗教」的崛起,認爲以後人類的生活、生命、健康、身體最重要的決策,不會是基於你的感覺,這些判斷將會是基於計算機大數據演算。

人工智慧認知科學家 Piero Scaruffi 則是強調,「我不害怕人工智慧,我擔心的是人工智慧來得不夠快。」、「機器人創造非常複雜的社會,人類智慧變得更加珍貴」,並在先前的論壇中指出,AlphaGo 可以做的事,其實也是向人類學習的,而受限於演算法光是爲了「把圍棋下好」這件事,AlphaGo 就消耗了比人類更多的能量(440W),所以人類可以做的事情早就遠遠超於AlphaGo。

即便如此,人工智慧的發展,似乎還是有點困難,因爲最基本碰上的問題-「引用大數據」還未有效率的解決,導致現在的人工智慧,往往在做判斷時,只能依照公開資料進行邏輯分析,無法真正達到所謂「個人化」的願景

在 Google I/O 2016 期間,John Giannandrea、Google研究團隊資深院士Jeff Dean 兩人都認同隱私保護政策,也會持續用公開透明的方式,讓使用者知道他們的資料怎麼被使用。Sundar Pichai 受訪時則是透露,人工智慧發展至今都還只是開端的原因,就是碰到個人隱私、社會法令等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