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手做香包迎端午 外籍生直呼:感覺好新鮮

大葉大學請來藥學系老師配製中藥材,再邀請外籍學生,一同體驗自己動手做出屬於自己的香包,讓學生們感覺很新鮮。(大葉大學提供/葉靜美彰化傳真)

再不到1個月就將迎來端午節,傳統習俗中,少不了糉子與香包,大葉大學請來藥學系老師配製中藥材,再邀請外籍學生,一同體驗自己動手運用布料、針線、金蔥線、棉花、4種中藥材,做出糉子造型,屬於自己的香包,讓學生們直呼感覺好新鮮,完成後充滿成就感。

端午節是臺灣傳統節日之一,古人認爲五月天氣炎熱,此時百毒齊出,習俗上除了吃糉子,爲驅除各種毒害,也會在家門口掛上艾草葉和石菖蒲,身上配戴內含中藥材的香包,以求僻邪、驅蟲、保平安之意。

藥保系副教授張淑微選擇艾草、石菖蒲、薄荷、佩蘭4種中藥材製做祈福香包,搭配糉子造型呼應端午節的糉子,她說,艾草驅蚊避邪,石菖蒲去溼氣,薄荷防蟲,佩蘭增加抵抗力,結合中草藥不同的特色,展現平安健康的寓意,希望透過香包的動手做體驗,讓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了解臺灣端午節的文化意義,以及中草藥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印尼學生陳丞文說,印尼也有端午節,有類似臺灣划龍舟的比賽,大家也會吃糉子,但是沒有接觸過香包,第一次嘗試自己縫香包,感覺很新鮮,完成後讓他很有成就感。

華語教學中心主任彭涵梅表示,爲了讓境外學生深入體驗臺灣端午節的文化,特別在五月份安排了祈福香包活動,教境外學生製作祈福香包,不只是瞭解臺灣怎麼過端午節,也藉由香包體會手工藝之美,同時認識中草藥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