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最珍貴的收藏 珠寶設計師林曉同用「玉」說出他的故事

關於玉的記憶林曉同回想,剛出生時保平安玉珮用條紅繩子串着,始終掛在脖子上,牙牙學語、第一次學走路、在無數次摔倒終於學會腳踏車的那一刻……玉珮彷彿就是身體延伸出來的一部份,與男孩沒有一刻分離。

珠寶設計師林曉同。(圖/陳欣婷Tiffany提供)

林曉同與玉珮告別的經歷,和一般人沒什麼不同:「上國中就覺得玉珮變得好俗,和同學格格不入,所以我就不戴了。」從出生陪伴至今的玉珮,細繩上殘留的乳香,卻成了乳臭未乾。少年急欲長大,渴望掙脫綁縛的紅繩,也像是掙脫傳統與家庭的開始。

林曉同的爺爺中學校長,來自書香世家,他卻背離家族期望,聯考時,林曉同沒報考省立高中,而選擇去讀復興美工,讓想像力藝術的世界裡徹底鬆綁,他說:「作業多到爆,熬夜是常態,那是辛苦也開心的三年,感謝父母肯放手讓我去飛。」

在珠寶設計的領域中,林曉同陰柔的名字,時常讓人誤認他是女性。初見本人,林曉同留着粗曠的中長髮,如果你在街上看到他騎着一臺哈雷,請不要意外,「只有老哈雷可以調引擎轉速,我很喜歡自己動手修東西。」解放、不羈與自由,在林曉同的身上展露無遺。

解放、不羈與自由,騎在哈雷上的飆風中年,卻回頭選擇「玉」作爲他創作的主要材質。玉是他曾經想要逃開的傳統,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在先秦時代君子就懂得佩玉溫潤蘊藉,那是德行的象徵。

桃園機場展出照片,「玉熊」系列的設計圖。(圖/陳欣婷Tiffany提供)

玉石採來,匠人刻雕龍鳳福祿壽吉祥圖騰,在一般人的觀念中,玉器老爺爺老奶奶八十歲大壽纔會拿出來配戴的「古董」,宴席過後就被鎖進保險箱裡。

「我不希望我的作品,被鎖在冷冰冰金庫裡,那會扼殺了寶石靈魂,我彷彿聽到它們在哭泣。」

林曉同爲了創作「隨玉而安」系列作品,花了很多時間泡在故宮,研究歷朝代玉石的脈絡,他發覺以前的玉器都有其日常功能性,然而現在玉的配件,卻只能鎖進保險箱,帶不出生活態度質感

他覺得尤爲可惜的是年輕人完全不戴玉,「珍珠能代表日本的民族性,而在華人,玉最能表現含蓄不外露的情感,然而玉的涵義卻停留在某個年代,沒有再進步了,與生活脫節得厲害。」

文/策展人陳欣婷Tiffany

(完整文章請看城市美學新態度)

【延伸閱讀】緣生妙有 隨緣自在│吳卿金雕木刻精品展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嗎?點選瘋設計LINE生活圈加入好友,帶你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本文由城市美學新態度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