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上的拿下來洗,樓下的已經幹了,每一間都鋪好,收拾乾淨。”17日,在茶卡鹽湖岸畔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茶卡鎮巴音村村民申得屏和服務員在家中清洗牀上用品,迎接即將到來的遊客。
二層的小樓和封閉的小院是申得屏的家,也是一家集住宿、餐飲爲一體的民宿。每到茶卡鹽湖旅遊旺季,她家的民宿總是“一房難求”。
“最好的七八月份,一間房一天500元,有10間房,加上餐飲,一天差不多收入1萬元。”申得屏說,搬到新村後的生活是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遊客來了,我們見得人多了,就連村裡的老人都變‘洋氣’,普通話說得很溜了。”
2013年前,茶卡鎮巴音村和茶卡村的村民分別住在20公里和7公里以外的老村裡,家家都是土房子,耕種些青稞、油菜,靠天吃飯,每家年收入僅有四五千元。
“現在冬天村裡人每年去三亞旅遊的人多了,原來在老村裡別說旅遊,吃飯都費勁。”申得屏打趣說,2013年他們搬到政府出資10萬元,自己出資5萬元的“小別墅”裡。2014年她收拾出兩間房子接待遊客。“那一年20天掙了2萬,當時心裡特別高興。”
嚐到旅遊帶來的甜頭,申得屏一家在之後的兩年間,自建了幾間新房,讓自家的民宿擴大了規模。與此同時,一起搬到新村的其他村民也紛紛在家裡開起了民宿、家庭賓館和農家院。
茶卡鎮巴音村黨支部書記趙永龍介紹,藉助茶卡鹽湖旅遊快速發展的“東風”,巴音村全村35戶家家都開門經營。五年來,村集體經濟收入大幅提升。
“現在的小視頻和直播特別火,我們今年打算給大家培訓培訓,嘗試着把我們的特色產品推介也加進來,這樣把遊客請進來,我們的東西走出去,村民增收的路子也會越走越寬。”趙永龍說。
與巴音村“一路之隔”的茶卡村也是搬遷後發展特色旅遊民宿的受益者,村裡209戶村民開着209家民宿,有的自己經營,有的將民宿租給浙江、四川、安徽等地的老闆經營,自己發展種植業或是外出務工。
“原來我們是貧困村,在2018年底我們年人均收入達到了1.9萬元,摘了貧困的‘帽子’。”茶卡村黨支部書記張發旺介紹,村裡來了外地的老闆,他們把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分享給當地村民,並對村民進行網絡電商培訓,讓家家戶戶的民宿都掛在各類旅遊平臺,讓“出門找客”變成了“在家等客”,提升了服務品質。
近年來,依託茶卡鹽湖旅遊業,茶卡村走出了“互聯網+扶志+扶智+扶技”的綠色發展的新路。以家庭賓館、土地流轉的農業集約化發展和養殖販運產業化發展爲主的產業結構調整模式基本形成,已成爲民衆增收致富的主要支柱,在經濟發展上成功轉型。
“我們全力發展吃、住、行、遊、購、娛等關聯產業,做活特色民宿文章,帶動羣衆增收。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的1.6萬元增長至2022年的2.4萬元,平均每年間接帶動就業3500餘人。”烏蘭縣委書記蔣冬梅告訴記者,該縣將持續推進旅遊業與一二產深度融合發展,持續釋放旅遊產業對賓館酒店、餐飲行業、民宿經濟、農畜產品及城鎮建設的帶動效應,讓高原生態旅遊資源永續利用、造福各族民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