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竇桂梅校長:幼小銜接要將觀念轉化爲實踐

近日,教育印發了《關於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部署推進幼兒園與小學銜接工作。《指導意見》針對長期以來存在的幼兒園和小學教育分離、銜接意識薄弱、過度重視知識準備、銜接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重要舉措。對此,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竇桂梅校長做出了自己的解讀。

一、推進小學落實“以兒童爲本”的理念

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各具特點,幼兒園教師努力“送一程,再送一程”向小學銜接,小學老師也在努力向前“接一站,再接一站”,兩者之間如何順利對接是幼小銜接的關鍵。近年來,人們對幼小銜接的聚焦,是一個從“更新教育觀念”到“觀念如何向實踐轉化”的探索過程。目前,實踐工作者常常爲轉化過程中的重重矛盾所困擾:幼兒園教師與小學教師在銜接觀念上認識不一致;有效銜接觀念的先進性家長教育觀念的滯後性;尊重兒童主體地位與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衝突與矛盾,等等。許多教師在困擾中被一種惰性——已經習慣了的傳統行爲所牽拉着,無法進一步推動改革。那麼從觀念到實踐的轉化機制到底是什麼?

《指導意見》的出臺便是力圖進一步指導“實踐轉化”。我們認爲,理念向實踐轉化的關鍵是對理念本身的理解和認同,以及對蘊涵某一理念的實踐所運用的策略和智慧。《指導意見》同時追求理念與實踐的統一,把體現時代精神的教育理念都具體轉化爲促進兒童發展行動指南。可以說,解讀《指導意見》是提升“以兒童發展爲本”的教育觀念的過程;落實《指導意見》是“以兒童發展爲本”的實踐操作過程。這都要求我們從兒童的發展規律中瞭解“學”,在引導兒童的發展中把握“教”,從而探索幼小協同的有效機制,引導社會和家長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幫助兒童平緩過渡,爲兒童健康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二、發揮小學在雙向銜接中的主體性

小學階段是個體生命全程中一個極爲特殊的階段,兒童由幼兒園進入小學後,無論是人際環境還是學習方式、內容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些孩子本身的適應能力非常強,在面對陌生環境時有很強的好奇心。有的孩子習慣了父母陪伴,依戀性較強,對陌生的環境和人卻非常牴觸,在升入小學後便需要給予生理心理方面的疏導與關注,使他們逐步適應新的學習和生活。從幼兒園到小學,兒童面臨心理、生理、能力等方面的銜接,這一階段對兒童以後的學習和生活有着極其深遠的影響。

以往,國家就幼小銜接問題出臺過一些政策,各地也有一些做法。雖說,這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其中,最爲明顯的便是幼兒園的“一頭熱”問題,即幼兒園積極向小學靠攏,小學在對接幼兒園方面卻做得很不夠,做法也有些不切實際。事實上,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不能單靠幼兒園解決。小學教育界應當高度重視與幼兒園的銜接問題, 主動與幼兒園銜接。這也是考驗小學教育界是否具有兒童本位的教育觀念的重要尺度之一。

《指導意見》堅持“以兒童發展爲本”,揭示了學前教育與基礎教育一體化的關係,明確了幼兒園和小學雙向協同的實施主體,即幼兒園和小學是幼小銜接過程中的雙主體,其雙方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在“基本原則”中提到的“堅持雙向銜接、堅持系統推進”表明,作爲銜接過程中的組成部分,小學和幼兒園均應根據階段性任務和內容,在教育過程中發揮各自的功能、履行相應的職責。與以往不同的是,《指導意見》中特別明確了小學的具體職責,如在《小學入學適應教育指導要點》中明確提出了要從爲兒童準備好環境、關注個體差異、設置入學適應期和堅持深化改革四個方面着手,爲小學科學開展小學生入學適應工作指明瞭方向。文件中還列出了“身心適應”“生活適應”“社會適應”和“學習適應”四項發展目標,對應的還有兒童的具體表現和教育建議。這些內容都爲廣大小學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抓手。

三、探索小學入學適應教育策略

當前,小學一年級幼小銜接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教師自身專業發展不完善、家長對幼小銜接理解偏頗、評價反饋機制不健全、實施和監管不足等。那麼,面對兒童的入學適應問題,應如何做好兒童入學適應教育呢?

1.改革創新,促進兒童適應小學生

初入小學的一年級新生,他們的認知水平處於“具體運算階段”,思維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持。爲了幫助兒童儘快適應小學學習生活,低年段教學要寓於貼近小學生生活實際的事件和情景中,要讓小學生在這樣的情景和活動中主動地學習知識,培養情感,提高能力。教師也應及時轉變教學思路,以實現兒童在幼兒園與小學銜接中的身心協調發展爲目的,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情景,更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以課堂知識“基礎牢”作爲對學生的唯一評價標準。例如,清華附小開發了“啓程課程第一週”等實踐探索,通過遊戲化、生活化、綜合化的探究性學習,最大程度消除兒童的陌生體驗和不適,幫助兒童做好入學適應,同時還開展了關於在一年級包班制的教育教學方式,即兩個班主任教多學科,兩個班主任如同一個家庭的“爸爸”和“媽媽”,既能最大限度地關注到每一位學生,又能在班級管理上向幼兒園一個班配有主班、配班兩位老師的模式靠攏。這些探索無論在管理上還是教學實踐上,都出現了很好的雙向借力、助力作用,有效解決了各主體定位不清、策略不明的問題,爲幼兒園與小學建立雙向協同育人機制,促進兒童順利過渡,推動教師專業發展,確保兒童擁有良好的學校生活開端提供了有益參考。

2.聯合研修,加強教師銜接合力

教師是幼小雙向銜接的關鍵。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等是幼小雙向銜接工作科學開展的保障。幼兒園與小學從管理與教師層面抽派專人,共同成立幼小雙向銜接工作組,通過多角度調研,深入瞭解幼兒園大班與小學一年級教師在指導兒童做好入學準備與入學適應中的問題與困惑,集中會診把脈,分層跟進指導。將幼、小兩個主體中教師的銜接重心引領到“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讓教育迴歸生活”上來,在日常的教育教學管理中加強合力教研,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特點,研究銜接的育人模式、課程內容、年段進階的實踐路徑,制定切實可行的指導方案和研訓計劃,幫助兒童順利渡過入學適應期,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例如,在清華附小開展的雙向銜接教研實踐中,構建了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的“課程橋”,教師之間開展幼兒園大班與小學一年級的主題月活動互動,與各種課程聯動,探索有效的雙向銜接,形成園校協作、一體化聯動、資源共享的內容生態。這些密切而有深度的研修模式讓教師有題可研、有話可說,避免閉門造車的現象,讓兩個學段的課程生態產生密切聯繫,讓幼小雙向銜接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3.家校聯動,共促兒童健康發展

兒童的教育發生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中,這些環境潛移默化地對兒童的教育產生作用力。研究發現,父母雙方的陪伴更有利於兒童的健康成長。作爲家長,有責任讓孩子在一個和諧積極的家庭中健康成長。基於此,家長的教育理念轉變也是幼小銜接教育工作成功的關鍵之一。首先,家長應正確樹立主動學習的意識,積極參加學校或社會上的親子教育,瞭解兒童成長髮展的心理規律,還可以通過學校印發的宣傳手冊、家長會等方式,主動了解學校育人文化,和教師探討在學生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惑,端正教養觀念。其次,家長應主動和教師進行聯繫,就兒童學習習慣、學習能力、適應能力、課程銜接等與家長進行互動交流,建立起反饋機制,最終達成教育共識。

4.健全評價體系,多方參與反饋

幼小銜接工作的社會參與程度較低,評價體系尚不健全,在實踐中經常被忽視。對幼小銜接工作的積極評價和反饋,有利於促進幼兒入學準備與兒童入學適應等工作的發展和完善。就制定相應計劃而言,小學、幼兒園、家庭及社會共同參與制定幼小銜接的計劃。教育行政部門可以提前編制幼小銜接的時間進度表,爲銜接主體提供時間上的便利和政策扶持。小學應明確安排本校幼小銜接工作的負責人,根據實際情況,列出詳細的步驟和實施細則,並持續跟蹤整個活動的進展。教師可通過與兒童的日常交流,明確他們在哪些方面適應不良,並做好相應的數據統計,確定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建立共同的合作目標。就評價標準而言,學校可以聘請有關專家,制定幼小銜接工作評價指標,如學生日常表現評價表等,小學、幼兒園、家庭及社會都應參與評價,積極爲兒童入學適應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議和恰當的反饋,並將其應用於下一階段幼小銜接工作的計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