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礁村蘆塘社 引入「鄉村振興」、「社區營造」閩臺理念

小小導覽員培訓時,小學生帶着筆記隨時紀錄要點。(圖/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提供)

大陸在2018年提出國家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同年,廈門市海滄區青礁村蘆塘社即因2017年「最美街道」而被選爲鄉村振興試點,從宗祠改爲書院建立「4點鐘學校」,到新時代文明青年工作站成立,蘆塘社成爲各地取經仿效的重要據點。

「4點鐘學校」類似課後安親班,大陸的小學生下午3點多就放學,對雙薪家庭來說,城郊地區很難有合乎需求的安親班。如果交給祖父母,往往放任孩子自流。當時進駐的臺灣青年,根據居民需求創設了「4點鐘學校」,馬上獲得認同。

緊接着,宗祠前方的荒地逐步被整理。過程中,就像臺灣一樣,先取得地主同意,並獲得村民認同,將荒地與池塘打造得像公園,優化之後,很快成爲村民聚集遊憩場所,信心逐步建立起來。

在鼓勵村民共同投入時,高年級小學生也被重點培養,以「蘆塘小主人」培育小朋友們認識家鄉的能力,深化他們對土地的認同。

小學生培根計劃,讓小朋友們從小認識自己的家鄉,對鄉土產生認同。(圖/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提供)

之後在每年上萬人次的參觀人潮中,這批小小導覽員發揮很大作用。許多參訪者在之後的座談中都表示,很驚訝看到小學生可以對自己家鄉風土人情這麼瞭解。

隨着時代與法令修正,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適時成立,結合閩臺兩地青年,把大陸的「鄉村振興」與臺灣「社區營造」理念結合,找出在地特色,喚起民衆對鄉土的感情,「造人、造物、培力、陪伴」,漸讓村民自主發展出蘆塘特色。

因爲城鎮化發展,人口高度往都市集中。大陸許多城市周邊地帶的農村,不似邊陲地帶的空洞化,反而因移居人口進入、土地價值暴漲等等,產生新的課題。

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在廈門海滄區落地生根,將大陸的鄉村振興與臺灣的社區營造結合。(圖/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提供)

大陸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就強調,農村現代化絕不是照搬城市現代化,而是要構建新型態的鄉村產業體系,加速農村基礎建設與公共服務。

這其中有部分是公部門的責任,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則是在社造的過程中,糾合農村村民的力量,共同發力來完善其中的軟體(人心)。從在地青年輔導到家庭主婦發揮力量,蘆塘社村民的熱情被激發起來。

小學生在蘆塘書院前講解閩南建築的磚瓦之美。(圖/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提供)

蘆塘社得天獨厚,地理位置離廈門市中心不遠,過去幾百年又有豐富的文史積澱,從華僑文化、海絲文化到耕讀文化,結合鄉村振興、社區營造,創建極具特色的鄉村故事。

現在的蘆塘社,一年要接待上萬人次海內外同胞,不只是其他各省的取經示範點,也是臺灣和其他僑胞的參訪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