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師不要成爲"師傅"的影子

來源:中國教育報刊社

作者:羅義安蒲公英評論特約評論員

近年來,許多地方啓動了“青藍工程”,開展師徒結對幫扶活動——青年教師經驗豐富的教師或骨幹教師爲師,一師帶一徒,師徒互動,教學相長。在一些學校,“青藍工程”成爲能力提升工程,不少青年教師脫穎而出,成爲學校的骨幹、當地名師;許多“師傅”在“後浪”的推動下,煥發出職業第二春,成爲校園的“常青樹”。

在此過程中,也有些青年教師刻意模仿師傅的教學風格,一味照搬師傅的教學招式,甚至連服飾裝扮也與師傅一模一樣,儘管超越了自己,卻沒有超越“師傅”。

日本有一個天才書法家,9歲參加日本青少年書法展,引起了強烈反響。在隨後的二十年間,這位小神童臨摹王羲之書貼成癮,把自己的書法個性磨得一點不剩。儘管他的字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但在藝術家眼裡,他的作品只能算是仿製品,沒有任何鑑賞價值。這個故事印證了吳昌碩觀點,“學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進,似我者死”。

青年教師拜師求教也是如此,徒弟不能照搬師傅的教學特色。從徒弟的教學活動中,可以看到師傅的影子,但不能成爲師傅的影子。因此,在拜師的過程中,青年教師不能鸚鵡學舌,更不能東施效顰,丟掉自己的教學個性和特色。

其實,青年教師是與衆不同的潛力股,他們不僅能追上師傅,而且有能力超越師傅。那麼,爲何有些青年教師沒有“勝於藍”?其主要原因在於他們只求“似”,不求“破”與“化”,潛能沒有被挖掘出來,從而失去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拜師求教,重在揚長補短、取長補短,使自己的長處更“長”、短處更“短”。在成爲名師之前,青年教師先要成爲“明師”,即明白自己的優勢劣勢,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規劃,找準生長點和發展區。只有這樣,才能夠處理好繼承與發揚的關係,才能夠學會取捨,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教學特色、教學風格。只有這樣,徒弟才能夠“進”和“生”,成爲教學骨幹,延長職業生命

此外,師傅帶徒弟,要跟徒弟約法三章,鼓勵徒弟“破我”,乃至“化我”。更爲重要的是,在指導的過程中,師傅要爲徒弟豎梯子,引導徒弟朝着新的高度攀登,而不是畫圈子,限制徒弟創新與創造的思維,讓徒弟失去自主而自由生長的空間。

“化我者生,破我者進。”師徒只有深諳其道,並踐之於行,“後浪”才能夠推“前浪”、超“前浪”,同時,“前浪”也能滾滾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