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浚流  守正創新

圖爲京劇四郎探母》中,馬連良飾演楊延輝

我們要懷着敬畏之心,去研究體會前輩藝術創作和實踐,準確地傳承流派精髓,完整地表達流派的神韻認真學習、仔細研磨,學有所本、學有所出

今年是京劇大師馬連良先生誕辰120週年。作爲唯一兼列前後“四大鬚生”的京劇藝術家,他8歲入科學戲,20餘歲成名,近60年的舞臺生涯塑造了許多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他整編排演的《龍鳳呈祥》《羣英會・借東風》《四進士》《趙氏孤兒》等馬派名劇享譽菊壇。他創立的京劇馬派藝術獨樹一幟,流派影響之大、劇目傳播之廣,在京劇界並不多見。

馬派藝術之所以流傳深遠、影響巨大,源於馬連良先生寬闊的藝術眼界和正確的藝術理念。他曾先後學習譚鑫培、賈洪林孫菊仙葉春善餘叔巖等諸多戲曲名家之所長,經過不斷琢磨、消化,逐漸充實到自身的藝術實踐中。出科後,他經歷了社會和市場的錘鍊,在已得到同行和觀衆認可的情況下仍未滿足,毅然再次入科回爐深造。“二次入科”這一經歷,爲他在唱、念、做、打等各個方面,奠定了更加紮實的基礎

馬連良先生腹笥淵博。武生戲、老生戲、靠把戲、箭衣戲、王帽戲、老頭戲,樣樣拿得起;《戰宛城》《四郎探母》《石秀探莊》《連環套》《廣泰莊》《珠簾寨》《定軍山》,劇劇唱得紅。而以“衰派老生”做工爲主的《四進士》《馬義救主》《一捧雪》《清風亭》等戲,更是馬先生得心應手、頗受好評的代表劇目。他在舞臺上立起的人物、他的唱腔和唸白,直到今天仍被大家津津樂道。馬派戲的表演常常看似輕鬆隨意,實則嚴謹細緻。在自然詼諧的外表下,招招有範本,處處是規矩,對演員基本功和表現力有極高要求。著名劇作家翁偶虹先生就曾用“面面俱到”來評價馬連良先生的藝術修爲。

馬連良先生一生都在不遺餘力地推動京劇老生藝術的改良和創新。對於如何平衡傳承與創新的關係問題,馬先生提出:“戲劇要‘復古’,含義要創新。”這正是他在多年舞臺實踐中逐漸形成的藝術創作理念。無論是對老戲的挖掘整理,還是新劇的創作排演,他都將這一理念落實到了臺前幕後的每一個環節。

《借東風》是馬連良先生在科班時學、演的劇目。在最初的版本里,這裡只是一段不太重要的過場戲,僅有幾句簡單的散板。後來馬先生聽從京劇表演藝術家蕭長華先生的建議,借鑑吸收京劇傳統戲《雍涼關》的表現方式,將二黃導板回龍原板、散板一整套唱腔移用過來,填入新詞,充實演繹“借東風”的故事。之後,他不斷對其進行豐富、打磨、修改、完善,終於使其成爲京劇舞臺上的不朽名段。可以說,《借東風》的創作和改編過程,就是馬先生在藝術上守正創新、開拓精進的縮影。

《十老安劉》是一部大膽新奇的馬派代表劇目。全劇有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其中《淮河營》是根據漢調劇本全新創排的,《監酒令》在京劇老戲的基礎上對部分唱腔進行了調整,《盜宗卷》則維持了骨子老戲的傳統風貌。整齣戲富古韻,又含新意。特別是新編的《淮河營》中,專門爲主角蒯徹設計了被戲迷譽爲經典的“此時間不可鬧笑話”和“辭別千歲長安轉”等唱段。還有與劉長辯理時大段成套的唸白,立體展現這位“舌辯侯”的愛國憂民和機智靈敏。馬先生在演出前還藉助了當時流行的唱片技術爲這部新戲“造勢”,取得了熱烈的社會反響。

《趙氏孤兒》是馬連良先生晚年創排的集馬派藝術之大成的經典作品。這齣戲不僅在唱腔、表演上有諸多突破創新,服裝、造型的設計方面也煞費苦心。比如,過去老生的扮相都是黑網子白髮鬏,結繩處也用黑繩拴結,方便但不甚合理。馬先生早年就使用白網子配白髮鬏的扮法,使頭飾顏色更統一、視覺觀感更漂亮,也更接近生活狀態。而“說破”一折中的程嬰在白髮鬏中間用紅繩做結,是馬先生追求藝術美的又一發明,據說是由丹頂鶴頭上的一點紅引發的靈感。程嬰這場戲的扮相是居家狀態,一身素褶,一雙白大襪結藍腿帶,配青色或香色皁鞋,顯得清素、簡樸。有了頭頂的一抹紅色,這個人物的扮相馬上就讓人耳目一新、醒目提神了。

馬派藝術不僅代表着馬連良先生個人的藝術成就,更從一個側面展現了京劇乃至中華戲曲的精華。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繁榮發展戲曲事業關鍵在人。作爲馬派藝術傳人,我深知傳承責無旁貸,也深感責任重大。

傳承馬派藝術,首先要學習馬連良先生的藝術理念,要有牢固堅實的基本功、廣博深厚的知識積累,更要有踏實認真的學習態度。我們要懷着敬畏之心,去研究體會前輩的藝術創作和實踐,準確地傳承流派的精髓,完整地表達流派的神韻,認真學習、仔細研磨,學有所本、學有所出。對前輩所留下的資料,要多看版本、多做比較,追本溯源、去僞存真。

傳承馬派藝術,最重要的,是要學習傳承馬連良先生的創新精神,提升綜合審美素養,在充分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廣採博納、兼收幷蓄。新劇目、新角色的創作要與人民羣衆對傳統文化和中華戲曲的欣賞接受習慣相匹配,符合觀衆審美需求,要與戲曲擅長的表現方式融合,充分展現本劇種、本流派的長項,在厚積薄發、歷久彌新的實踐積累中自然昇華出輝煌燦爛的藝術光輝。

(作者爲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