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無主人骨變清大「老師」 全臺唯一人骨考古課秒殺

邱鴻霖(左)指導學生如何正確拿取頭骨標本。(圖/清華大學提供,下同)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人骨拼貼臺灣史!清華大學人類助理教授邱鴻霖,是國內唯一以人骨研究臺灣史前人類與其文化脈絡學者,他開設了臺灣唯一兼具科學與文化的「人骨考古學」課程,用校園內挖出的人骨標本輔助教學,學生可以觸摸真實的人骨標本,學習鑑別人骨,推斷其年齡性別等,而這也是校內秒殺熱門課程。

邱鴻霖表示,考古學是以科學方法解析古代人與其文化,人骨考古學是以人骨爲出發點,不僅分析人骨的DNA描繪血緣地圖,更從人骨所透露出的各種訊息拼湊出他所經歷的一生,進而推敲出他所處的生活環境習俗儀式等。

在這門課裡,學生可以觸摸真實的人骨標本,學習鑑別人骨,推斷其年齡、性別等;還有古病理學,分析此人生前曾經感染的病症、退化性炎症等。特別的是,學生在課堂上用來分析的人骨標本,正是民國90年至92年間,清華大學開發南校區(過去曾是新竹第一公墓)時,發現有許多清朝時期的無主墓葬墓碑陪葬品,頗具有文化價值,因此特別邀請中央研究院李匡悌教授協助清理與研究。

邱鴻霖說,南校區出土人骨的頭骨型態漢人較爲接近,也看得出新竹早期的漢人社會生活艱辛,並且不乏有肺結核梅毒傳染病,這些是正史不會提到的細節,希望修課的學生能夠讀出這些故事,彷彿爲前人撰寫個人生活史

人社院學士班大二的劉家伶與大一的辛佩倢,出於對考古學的興趣而來修課,她們說,由於邱鴻霖有很豐富的挖掘出土、田野調查經驗,課堂上分享了許多有趣的案例,而且能夠接觸真實的人骨標本「很酷」,「摸人骨不可怕呀,背骨頭名字背得很開心。」劉家伶笑說。

人社院學士班大四的諶冠霖,則因爲逝世的爺爺即將在明年撿骨,他希望修習這門課之後,能夠在撿骨時也探索爺爺過往的人生經歷。「畢竟差了六、七十歲,很多事情無法從爺爺口中得知。也許從撿骨可以發現以前從未聽過的故事。」他說。

邱鴻霖指出,開設「人骨考古學」課程的另一個用意,是希望透過這門課讓學生知道,人文社會科學必須結合其他學科,才能獲得進一步的應用與詮釋能力,也才能找到新的出路,儘管這對於大學部課程來說範圍很大,然而初衷就是給學生開啓一個用不同方法看世界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