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通縮 富通脹

(原標題:窮通縮,富通脹)

“我堅決反對赤字貨幣化。大規模發行貨幣導致的通貨膨脹,很大程度上表現爲資產價格的上漲,房地產價格的上漲,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但沒有表現爲實物服務的價格上漲。”

日前,前財政部長樓繼偉的一番發言引發熱議,再配合剛剛出爐的兩組數據,以及此前前央行行長周小川對於完善通脹度量體系發文,就更有內味兒了。

目前的經濟,到底什麼情況

樓繼偉:房地產上漲,在座的都是得益者;

沒有多少錢的人,他們是受害者

根據《財經網》:主持人王波明):樓部長、Ray DALIO你們兩個人都談到了這次危機,由疫情造成的經濟上的衰退,我這兒有一個問題,你上一次是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那次美國也是三次量化寬鬆,上萬億美金出來了,然後中國同樣也是10萬億貸款,4萬億財政支持,把那次危機很快就過去了,這次這個危機Ray DALIO美國又是大規模幾萬億的叫救助也好,叫刺激也好了等等,而且馬上新一輪的救助好像又要出來,美國國會要批,現在出來一個問題,好像大規模的泛濫的這種資金的投放,就變成了危機的一個靈丹妙藥,一個金鑰匙,確實從2008年以後,那次大規模的量化寬鬆,中國也做了,也沒造成很大的通貨膨脹,所以是不是傳統的理論有點變化了,如果我再想象以後再發生危機,是不是用同樣的辦法還是能解決問題,樓部長先評論一下?

樓繼偉:確實是,大規模發行了貨幣,沒有造成通貨膨脹。反而支持了發債,企業也發債,國家財政也大幅度發債,就出現了所謂赤字貨幣化問題,赤字貨幣化是一個常態,也沒有害處,不會造成通貨膨脹,出現這麼一個原來的貨幣政策的這些理論在被顛覆,我個人對於財政直接向央行透支,這種理解上的赤字貨幣化我是堅決反對的,這是違法的。另一種發聲的情況,是大幅度的政府發債,央行去從市場上購買這些債券,比如國債,降低了政府發債的成本,這種赤字貨幣化各國在發生,反而中國央行是不大買中國政府債券的,它買它自己的票據,咱們不說那些事。

也沒出現通貨膨脹,爲什麼?我覺得很大程度上這種通貨膨脹表現爲資產價格的上漲,而沒有表現爲實物和服務的價格上漲,這和我們相當一段時間全球都是金融混業經營,然後貨幣政策放了水,放出流動性,給金融機構互加槓桿提供了巨大的空間,首先表現爲金融資產價格的上漲,然後就是房地產價格上漲,再加上收入分配,這種情況下收入分配差距肯定擴大,在座的都是得益者,沒有多少錢能夠進入金融市場的這些人,他們是受害者,他們的邊際消費傾向最強,他們沒有多少錢去買東西,所以跟收入分配差距擴大連在一起的,這個赤字貨幣化,央行貨幣政策不斷地放水,反映爲金融資產價格,房地產價格的上漲,不反映爲一般貨物和服務的價格上漲,就是這個情況,其中包括了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和剛纔這個情況兩者是正反饋的,互相加強的。

主持人(王波明):樓部長,你就是講貨幣氾濫,然後都到了房市,都到了股市這種資產,但是老百姓日常的生活雞鴨魚肉、白菜什麼反而倒還可以,價格沒對,這些東西沒造成衝擊,只不過是資產,老百姓除了炒股,除了房子沒太豪華,沒豪宅,這種影響他感覺上來講也並不是太大,經濟頂住了每次危機,菜價也沒漲,豬肉價也沒漲,他們生活都是還可以的,除了當然了沒房子主要買新房會受到很大影響,是不是這個情況,生活沒太大受到影響,貨幣問題。

樓繼偉:怎麼說呢,低收入階層中,有的就是就業出現困難,特別是在疫情衝擊之下就業受到困難,基本生活品價格雖然不是很高,沒錢,高不高也白搭,對不對。

根據《智本社》分析,貨幣超發引起房價、股價及資產類價格大漲,但物價沒有大幅上漲,這也說明市場發生了通脹。所以,目前以CPI爲核心的通脹指標未能真實地反映通脹水平。甚至,這種狹義的通脹指標,還導致了資產價格上漲。爲什麼?

央行以物價指數作爲通脹率目標,相當於給商品市場設置了一條價格高壓線,這引導貨幣更多地流向房地產、股市、虛擬貨幣等資產市場。這就造成兩種糟糕的預期:一是實體經濟低通脹預期促使央行進一步加大貨幣刺激(像當前的鮑威爾);二是資產價格膨脹預期,吸引更多的資金進入。

如果市場是自由的、水平的,以上問題不會存在。因爲隨着資產價格膨脹、風險加劇,更多的貨幣會流向實體及消費市場

但是,如果央行以控制物價爲通脹目標,並且屢屢拯救房地產及金融市場,就會出現實體通縮、資產通脹的兩極化問題:貨幣在通脹高壓線的驅使下流向資產市場,當資產價格出現風險時,央行又一次次救市。這就催生了道德風險,建立了資產價格只漲不敢跌的預期,更多的資金涌向投資週期短、流動性好的資產市場。資產價格上漲,富人財富增加,更多的資金進一步配置在資產市場上;中產購買剛需房,真實債務增加,房地產、金融等市場“外溢”出來的資金又迴流到房地產;窮人真實財富縮水,消費趨於謹慎,消費市場進一步萎縮。整個社會的儲蓄率上升,資金經由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又流向資產市場。

海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表示,當然更重要的是,大家關心通縮還是通脹,其實更關注的是物價對於貨幣政策的影響。經濟學是有階級性的,不同羣體看問題的立場和角度完全不同,存在利益分歧,都希望朝着最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所以窮人希望看到的是通脹,收緊貨幣政策對抗通脹,避免資產價格飛上天;富人希望看到的是通縮,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催生資產價格,從中獲得可觀的投資收益或資產增值,但實際上是窮人通縮,富人通脹。

目前是通縮還是通脹?

最近關於CPI和M2的兩組數據,也反映了上述現象。

時隔11年,CPI再次同比負增長

12月9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1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下降0.5%。和年初5.4%的高點相比,CPI在今年不斷下行,相繼跌破“3%”、“2%”、“1%”關口,創下多年新低。不過,破“0”出現負值,還是出乎市場預料。

無獨有偶,同月,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1.5%。雖然相比過去有所緩和,但這已是今年以來連續第11個月處於負增長區間。

CPI,反應的是消費物價,與衣食住行息息相關;PPI,代表的是工業價格,與實體經濟有着密切關聯

一般而言,CPI、PPI雙雙負增長,且持續一段時間,就意味着經濟有陷入通貨緊縮的風險。

相比於通脹,通縮往往更爲危險。

通縮一旦持續,會抑制投資與生產,導致失業率升高及經濟衰退,資產價格也會隨之下跌。

不過,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董莉娟在解讀數據時表示,11月CPI仍主要受到食品影響。11月,食品價格由上月上漲2.2%轉爲下降2.0%,影響CPI下降約0.44個百分點,是帶動CPI由漲轉降的主要原因。非食品價格由上月持平轉爲下降0.1%,影響CPI下降約0.06個百分點。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也認爲,CPI負增長主要原因是生豬供給增加導致價格下跌影響的。

管清友發文表示,對於同一組數據,不同的受衆給出了完全不同的結論,目前大致可分爲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爲是面臨通縮考驗,要高度警惕,理由是CPI時隔11年首次負增長-0.5%,上次負增長還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後,可見當前整體需求不佳,更嚴峻的是本輪短暫的復甦結束後通縮壓力會進一步凸顯;

第二種觀點是要警惕通脹風險,理由是如果看PPI環比增速,增長了0.5%,是近兩年以來最高值,經濟復甦後企業補庫存力度加大,對中上游原材料需求較爲旺盛,鐵礦石創下七年新高,螺紋鋼年漲幅超過30%,大宗商品再現瘋狂,股市和核心城市樓市也有不錯的表現,再次催生資產泡沫

第三種觀點是物價相對合理,既沒有通脹風險也沒有通縮危機,CPI主要是受高基數和豬價擾動影響,特別是豬價是負增長的主要拖累項,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走勢平穩合理,連續五個月都維持爲0.5%,無需過度緊張。

之所以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主要是因爲選用了不同的度量指標,這也從側面說明了通脹度量指標不夠全面,甚至會有些失真,這也是上月底前央行行長周小川發文完善通脹度量體系,要將資產價格納入其中更真實反應通脹水平的重要原因。

根據《國民經略》,所謂資產價格,主要指的是房價。房價雖然一路上行,但從來沒有被納入通脹的衡量體系當中,這就導致CPI與日常感受出現明顯背離。

目前的CPI,主要包括食品、衣着、居住、交通、教育文化、醫療等指標。雖然有“居住”一項,但這裡的居住只包括房租、水電燃料兩項,且房租權重佔比不高,與房價毫無關聯。

一旦房價納入通脹,那過去的物價數據恐怕都要全面改寫,如今的CPI更不可能出現負增長。

要知道,2020年,全國商品房均價接近1萬元。與1998年的2000元均價相比,整整翻了5倍。

這還是全國平均情形。

如果只看核心一二線城市,這20多年,大多數城市的房價恐怕翻了10倍以上,而CPI物價指數漲幅還不到1倍。

誰更接近真實世界,誰更能指導宏觀經濟決策,可謂一目瞭然。

於是,就出現了另一組數據。

中國11月廣義貨幣M2增速再次達到了10.7%,M2的餘額達到了217萬億元,M2連續9個月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這是在經濟增速不到5%的情況下出現的。現在沒有通脹,不代表沒有通脹的危險,不代表通脹消失了。

經濟學家馬光遠表示,把房價排除在CPI的公式外,不代表房價不是通脹。這些都是能夠清醒認識到的。就現在的CPI數字而言,只能說豬二哥價格的下降做出了主要貢獻,而不能說,我們又可以肆無忌憚的放點水出來灌灌玩玩。

接下來怎麼辦?

資產價格通脹,實體經濟通縮,這可能更接近現實經濟。

當然,實體通縮只是階段性現象,主要來源於疫情衝擊。只要全球疫情能有所緩解,經濟逐漸復甦,這輪通縮壓力就不足爲懼。

一般來說,CPI負增長,意味着降息通道的開啓。顯然,這一次,央行並不會因爲CPI、PPI負增長,就再次步入大降息之路。

貨幣政策向常態化迴歸,是大勢所趨。

相比通縮與通脹之爭,更爲核心的問題在於債務風險與金融泡沫。

央行三季度報告已經明確:要穩槓桿也要防風險,且重提“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都可謂這一方面的體現。

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對此更是直言不諱:

中國經濟復甦走在前面,已經到了研究前期貨幣政策有序退出的時候。現在要堅決降槓桿。

至於房地產,央行黨委書記、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的話最有代表性:

要堅決抑制房地產泡沫……房地產是現階段我國金融風險方面最大的“灰犀牛”。

從“現在就要堅決降槓桿”,到“房價納入通脹”,再到“房地產是最大灰犀牛”,這些論斷,不只是說說而已。

文章來源:財經網、智本社、國民經略、光遠看經濟、如是金融研究院、第一財經、華夏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