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可可近年來在臺灣發光發熱,更藉由巧克力站上國際舞臺、被世界看見,但起初想法僅單純要取代檳榔種植,無心插柳的意外,讓可可從此被發現。
過去屏東檳榔種植面積一直高居全臺首位,考量檳榔使用大量除草劑對土地產生破壞,加上對人體健康危害的負面印象,讓政府積極找尋替代作物。
屏東縣政府選在六堆客莊推廣,目前全縣超過200公頃種植面積,誘人的「黑金」產業吸引超過200人投入,並孕育30多個品牌。從農業、食材到觀光,一條龍的產業鏈,逐漸營造屏東成爲可可故鄉。
有趣的是,屬於農業的可可種植,業管竟歸屬縣府客家事務處。當然除了產地主要分佈客莊,客務處並透過文化產業的角度,導入農業處資源,協助農民解決問題,打破公部門不敢突破的框架,在局處間展開縱向與橫向聯繫,透過衆人之力打一場更有效率的團體戰,開啓地方創生的出路。
試算一棵可可樹年產量約25公斤,1公頃能種400棵,以平均每公斤售價10至20元計算,年產值可達3000萬元,如果加工做成巧克力,價值更是翻好幾倍。根據統計,可可相關產業一年在臺灣產值高達40億元,屏東已經卡好位,準備進軍國際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