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排放交易權市場將於近期啓動上線交易

(原標題: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將於近期啓動上線交易 綠色投資風口已至但仍存挑戰

聯社(北京,記者 姜樊)訊,“全國碳排放交易權市場將於近期啓動上線交易。”今日,在中歐氣候投融資暨ESG國際合作會議上,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表示,支持碳排放的貨幣政策工具也在加速設立,相關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標準體制也在不斷完善,疊加中國經濟復甦的韌性和綠色轉型、低碳轉型的巨大潛在機遇,將爲國際可持續發展投資者提供新的機遇。

與會嘉賓認爲,投資機遇越來越明朗,但仍面臨挑戰。如當前能源、碳減排相關科技發展不明顯、綠色投資依然面臨正向激勵不足等問題。對國際投資者而言,還需讓國際投資者瞭解中國的綠色金融相關標準。中國仍應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發展的相關制度,並建立國碳排放數據庫。

此外,在此次會議上,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公佈“STOXX-IIGF中國A股ESG指數”。該指數是全球第一條使用中國本土化特色指標體系和數據的A股ESG指數。據悉,該指數或在今年年底前後將發行ETF產品。

資本市場支持綠色金融已取得一定成果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於今年7月擇時啓動發電行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接下來,還將穩步擴大行業覆蓋範圍,以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碳排放交易權市場的上線僅是中國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舉措之一。

李高在會上表示,推動金融系統作出系統性的響應,對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碳達峰、碳中和願景具有重要的意義。實際上,我國在資本市場支持綠色金融方面的探索已取得了一定成果。

中國證監會中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長馬險峰在會上表示,截至今年6末,我國60家資產所有者、資產管理者和相關的服務機構已經成爲負責任投資倡議組織(PRI)的簽署方,國內公募基金管理機構已經推出以ESG環保、低碳、新能源、清潔能源、可持續環境治理、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等爲主題的證券投資基金273只,規模約2600億元。

在綠色債券方面,馬險峰介紹,“十三五”期間,新能源、節能環保等綠色低碳產業通過首發、再融資、掛牌、發行公司債券等方式,累計募集資金約2萬億元。至去年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綠色低碳產業上市公司數量總市值分別爲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高能耗行業上市公司的6倍和3倍。

與此同時,監管層亦在積極推動氣候投融資的試點工作,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積極探索、主動作爲,探索出可推廣、可複製的城市綠色低碳轉型之路。

據瞭解,青島西海岸正在推動中歐綠色投融資示範區建設,持續深化對歐開放合作格局,打造了中德生態園、中英創新產業園、中法工商創新基地等中歐合作交流平臺,與歐洲城市之間在經濟、科技、人文等領域保持了密切交流合作,爲中歐氣候投融資合作拓展了廣闊空間。

綠色投資風口已至 但仍存挑戰

在“雙碳”目標之下,中國大力推動綠色金融的發展。業內人士普遍認爲,綠色投資風口已至,但市場機遇與挑戰並存。

“綠色發展背後是能源革命,本質是科技革命。”山東省綠色發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冰在該活動的圓桌論壇上表示,綠色基金投資方向非常廣泛,主要聚焦於節能減排、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循環經濟、環境保護、綠色製造等領域。

具體而言,張冰介紹,能源供給側方面以“發電端去碳化”領域爲主,如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資源發展的科技項目、氫能等;在能源消費端方面,綠色基金主要是支持工業、交通、建築等領域深度的電能替代,電動汽車行業機會較大。

中國綠色行業的發展,同樣引起了國際投資者的關注。Qontigo指數公司全球可持續投資負責人Rodolpehe在會上表示,中國企業的ESG表現現在已成爲國際投資者越來越關心的議題,全球投資者因此看到在投資中國創新企業方面將有巨大的潛力和機會。

不過,風口之下投資市場亦存在挑戰。張冰直言,當前科技在能源、碳減排等相關技術的突破上並不明顯,且綠色投資目前正向激勵不足,增加投資成本。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王遙表示,中國的綠色債券等方面的標準與國際有所差異,讓國際投資者理解中國標準仍有難度。“在此背景下,最重要的是提高透明度,讓國際投資者知道中國的標準是什麼、產品投向是什麼。”

馬險峰認爲,推動ESG可持續投資不可一蹴而就,需要逐步完善基礎制度建設。未來中國仍進一步需明確ESG界定標準、建立完善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指引、加強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鼓勵第三方ESG服務機構加快發展。

李高亦表示,在中國推動氣候投融資的發展過程當中也非常注意,要引進國際經驗、國際資金和境外投資者,希望持續深化有歐方在氣候投融資領域的務實合作,加強中歐應對氣候變化領域資金、技術、管理、經驗、人才資源、交互流通,把氣候投融資合作打造成中歐雙方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新亮點、新引擎。

建立國家級碳排放數據庫將促進“雙碳”目標實現

“中國應建立起國家級的碳排放數據庫。”中國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一級巡視員葉燕斐建議,中國實現“雙碳”目標需要很長時間,建立並完善全國碳中和數據庫,將有助於政府層面制定相關碳排放時間表與路線圖等,對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葉燕斐認爲,如果基礎數據不紮實,可能會影響監管對實現“雙碳”目標的進程和實施力度的判斷。同時,銀行保險機構對相關碳排放數據需求同樣較大。未來,銀行業自身運營需要碳中和,就要求其客戶實現碳中和。

在葉燕斐看來,儘管碳減排數據雖然帶有私人性質,但從影響來說是具有公共性質的數據,所以建數據庫只能是政府部門來做,上市、發債等融資主體均應公佈自身碳排放數據,至少需要公佈企業用電、用水和燃料等方面的實際數據,以此作爲推測碳排放量的依據。

馬險峰表示,今年6月26號證監會正式發佈了新修訂的定期報告格式與準則,此次修訂將有關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的相關內容,整合到環境和公司的強制性披露要求,以及公司減少碳排放所採取的措施及效果的資源性披露要求。未來證監會還會根據我國國情和發展情況,豐富具體披露指標,促進ESG投資規範健康發展。

數據顯示,我國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呈增長態勢,2020年約有27%的上市公司發佈了ESG報告,滬深300企業中已經有259家發佈了獨立的ESG報告。其中,頭部大型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質量較高,示範效應比較明顯。

此外,葉燕斐認爲,金融機構也需要關注企業的碳排放的情況,可通過金融服務合同收集企業碳排放數據,如銀行在貸款合同當中可約定企業應報送非財務數據,以此倒逼企業進行強制信息披露,促使高碳企業更加註重節能減排及綠色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