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王黎光:倡導和建設中國樂派 實現文化和教育強國宏偉目標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教育部音樂舞蹈類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 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的提案提出,要支持倡導和建設中國樂派,爲實現文化和教育強國宏偉目標而做出貢獻

“中國樂派”是以中國音樂元素爲依託,以中國風格基調,以中國音樂人爲載體,以中國音樂作品爲體現,以中國人民公共生活爲母體的音樂流派與音樂學派的合稱。

“目前,各級各類音樂課程設置、各類新媒體平臺藝術導向美育體系建設等,有待進一步提高中國優秀文化標準。”王黎光認爲,中華文化需要中國音樂奮發有爲;美育教育需要中國音樂有所擔當,這是倡導和建設中國樂派推進文化強國和教育強國的根本出發點

音樂絕非膚淺的吹拉彈唱,而是淨化心靈、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新時代的美育理應既有貝多芬也有王洛賓、既有帕瓦羅蒂也有郭蘭英,既有肖邦也有劉天華。”王黎光說。

中國音樂文化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曾廣泛地影響了亞太地區,今天的中國樂派在塑造中華文明基礎上,也應對東方文明有所貢獻。首要任務便是在二十一世紀樹立起中國自己的音樂流派、音樂學派與音樂教育體系。

王黎光指出,中國樂派的核心是不可複製的中華優秀音樂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特色文化積澱、精神面貌與審美趣味,是重建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中國樂派建設作爲文化強國的具體舉措之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中國樂派建設關係國家文化戰略的實施。音樂作爲文化建設的重要領域,對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完善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開展美育教育、豐富人民文化生活、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推進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等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充分體現國家文化戰略的具體落實。

第二,中國樂派建設關係到國家軟實力和文化凝集力的提升。中國樂派可以通過深入研究中國音樂的語言色彩特徵及其內在的邏輯關係,彰顯中華民族音樂藝術的獨特性,使中國音樂成爲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同時,中國樂派通過學校教育進行文化傳承,通過大衆美育進入社會生活,從而促進中華民族文化凝聚力的鞏固和提升。

第三,中國樂派及其話語體系建設有助於現實問題的解決。通過建設中國樂派反思中國音樂的歷史發展,總結中國音樂的藝術及審美經驗,解決中國音樂所面臨的一些問題和困境,完善中國音樂文化的自身表述,可望使其真正成爲一種有利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音樂文化。

建議國家相關部委支持倡導和建設中國樂派,爲實現文化和教育強國宏偉目標而做出貢獻。”王黎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