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聯中元廣告發酵 中研院研究員追溯普渡促進族羣和諧歷史

全聯7日晚間悄悄引發熱議中元廣告重新上架,並且一次PO出3人完整版。(圖/翻攝自YouTube/pxmartchannel)

生活中心臺北報導

全聯今年中元節廣告疑影射「陳文成事件」惹議下架,但7日晚間卻又悄悄重新上架,並且一次PO出3人完整版,而3個角色分別是受日本教育日語媽媽、操外省口音眷村伯伯以及講臺語的知識青年,據全聯說法,這樣的人物設定是希望「無論什麼背景、出身,都能一視同仁地得到愛與包容」。撇開爭議部分,針對中元普渡中研院研究員富士在7月推出的新書《小歷史──歷史的邊陲》提到,在臺灣這塊土地上,利用普渡來「促進族羣和諧」,可以追溯到清代。

林富士在《小歷史──歷史的邊陲》一書的《想我七月半的好兄弟們》文中提到,清代噶瑪蘭地區(今宜蘭一帶),官方曾利用普渡來「促進族羣和諧」。當時漢人原住民雜處,再加上各地移民先後擁至,造成各族羣之間衝突頻繁。此外,東北角一帶,地震颱風山崩海難豪雨所造成的災害又接連不斷。因此,自漢人入墾以後,死難於族羣衝突和天然災害的人數相當多。

爲了化解各族羣間仇怨,當時的噶瑪蘭通判(相當於宜蘭縣長姚瑩便在道光元年(1821),利用秋季祭厲(有如今日中元普渡)的機會,召集文武官吏三籍(漳、泉、粵)漢民、原住民共二千多人,大家共同祭祀當地開闢以來的死亡者。祭厲之後,姚瑩又使漢民和原住民互拜,併爲他們陳說和睦之道。

林富士在文末感嘆,時代不同了,許多當前的社會問題不能仰賴官方「祭厲」或「普渡」來解決。但是,清代的臺灣歷史仍是一口警鐘,提醒我們在這座島上,已經有太多的族羣衝突,有太多的官民對抗,有太多不必要的死難,有太多悽楚的孤魂野鬼,有太多的冤魂怨靈,等待「超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