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攜手防災 共創四時無災

臺北市防災公園在哪裡(圖/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提供)

一、防火從用火用電開始

爐火烹調引發火災爲起火主因之一,又爐火烹調之起火原因以煮菜燒焦及油鍋起火爲主,其起火時狀態以忘記烹調及外出居多,因此爐火烹調謹記「人離火熄」原則就可以大幅降低因烹調而引起火災的發生機會。建議長時間烹調可以選用具有定時功能的電子設備或具有防空燒安全裝置的爐具烹煮,若短時間家中無法購置具有上述安全開關之爐具,也可以運用手機、鬧鐘等定時功能或打開抽油煙機產生聲響達到「廚房仍在使用中」之提醒。

電氣因素火災造成死傷之案件屢見不鮮,有時是設備本身設計之缺陷,有時是設備故障或導線絕緣劣化,當然不當使用電氣設備引起火災也佔有一定比例,電氣設備是現代人生活每天都會使用到的產品,應謹記電氣火災防範口訣「五不一沒有」:不超過負載、不損傷電線、不潮溼污損、不用不插、不要有可燃物、沒有安全標章的產品,不要買、不要用,並定期檢查臥室及客廳等室內之電氣產品安全性,養成良好使用習慣。

此外,提供大家幾點判斷電氣火災徵兆小撇步,像是電線發熱、電燈變暗、燈泡經常燒燬及聞到異味等都是電氣火災的徵兆,大家平常應多多注意這些小細節。

二、防震事關你我他、重要訊息攏底加

臺灣位於全球地震最頻繁的環太平洋地震帶,又處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會處,地震的發生無可避免,地震所產生的震動搖晃,輕則造成家中傢俱翻倒、掉落,重則造成建築物倒塌導致人員傷亡,地震所產生傷亡案件多數爲傢俱類的翻倒、掉落所造成,因此,遵循防止傢俱倒落原則就可以有效降低傷亡:

1.房間內傢俱以固定式傢俱爲主,儘量將物品收納到儲藏室、衣櫥或加強固定的收納式傢俱內。

2.生活空間中儘量不堆放雜項物品。

3.傢俱上方不要放置未固定物品。

4.大型傢俱要以金屬固定片固定,以避免地震搖晃傾倒壓傷家人。

5.易碎物品也要放置於有門片的櫃子內,並使用防止開啓裝置防止地震搖晃導致櫃門開啓。

6.謹記重量較重的物品放下面,較輕的物品放上面原則。

日常儲備新思維(圖/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提供)

大規模災害發生時,電力、自來水、食品等民生必需品恐無法短時間取得,居家環境經確認安全無虞後,多數人會選擇在家中渡過,所以建立日常儲備的新思維是相當重要的,日常儲備就是指平常多采買備份的日常食品及生活用品,待平常使用的份量用完,將原儲備用品取出使用,另補充新的儲備用品,這樣就能保持用品維持在有效期限。

地震也可能造成建築物嚴重受損無法居住,爲提供民衆安全避難及緊急收容安置,臺北市設有可供緊急避難收容處所(如防災公園、優先收容安置學校),可迅速、安全的供民衆避難收容,有關可供緊急避難收容處所詳細資訊可上臺北市防災資訊網參閱。

「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是緊急避難包的代名詞,當住家因大規模災害導致嚴重受損無法居住時,就必需前往可供緊急避難收容處所,這時候緊急避難包就可以派上用場。緊急避難包以輕便爲原則,並放置在主要逃生路徑上,每6個月應檢視並更新,避免過期,其內容物準備原則如下:

1.食品(保存期限長佳)、飲用水至少3天份量。

2.醫療用品:定期服用藥物、消毒酒精、感冒藥、消炎藥、棉花棒、紗布(地震發生劇烈搖晃,可能因傢俱傾倒導致壓傷或掉落物導致砸傷,備好基本急救醫療用品,得第一時間包紮防止傷口暴露感染)。

3.衛生用品:口罩、衛生紙、女性生理用品、免洗內褲、備用衣服、溼紙巾等。

4.日常用品:工作手套、手電筒、塑膠袋、電池等。

5.高齡者及身心障礙者準備平時使用輔具(助聽器、眼鏡)、備用電池及日用品(假牙、尿布),孕婦也可以將待產包當緊急避難包。

爲了將防災觀念深入到每個角落,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更版推出「臺北市行動防災APP」,整合氣象雲圖、防災地圖、降雨情形、環境監測、影像資訊、避難資訊及防災宣導等功能,提供及教導災害防救觀念。此外,隨着外籍人士來臺居留的人數逐年攀升,臺北市行動防災APP也提供英文介面讓外國朋友、新住民等各式族羣能更輕鬆簡易掌握最新災害情資與應變資訊,也歡迎大家將以上防災訊息分享給身旁外國朋友。

守護自己家園從防災開始,唯有做好事前防災及防震準備,才能在災害發生時,避免恐慌及減少災害損失,正所謂「離災優於防災,防災重於救災」一再顯示事前災害預防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大家對於「安全」議題是無時無刻都不容忽視的,也是大家應積極面對及正視的首要課題。(廣告)

領航員:莫懷祖(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長)。「防災」是大家應該共同關注的議題,在不可預測的災害面前,我們需具有憂患意識及防災準備,以面對災害所帶來的威脅,讓我們共同爲守護家園盡一份心力。(圖/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