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近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 但每年浪費食物16億噸

(原標題:全球近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供應鏈不穩挑戰世界糧食安全)

今年夏季,從東非南亞多個國家遭受二十多年來最嚴重的蝗災襲擊。這是農民在巴基斯坦南部城市蘇庫爾郊外的農田裡驅趕蝗蟲新華社

麥收過後,河北柏鄉國家糧食儲備庫積極騰倉納糧,做好夏糧收儲入庫工作,確保農民順利賣糧。圖爲夏糧收穫後,在河北柏鄉國家糧食儲備庫,工作人員將小麥入庫。 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糧食問題向來不容忽視。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國際糧食市場出現較大波動,加之蝗蟲災害極端天氣因素影響,全球糧食安全形勢愈發嚴峻。

近日,由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聯手編寫的最新版《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發布。報告提到,2019年,全球近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與2018年相比增加1000萬,與5年前相比增加近6000萬。2020年,全球預計將至少新增約8300萬飢餓人口,甚至可能新增超過1.3億。

那麼,當前全球糧食生產和供應狀況如何?糧食安全面臨哪些風險挑戰?國際社會應如何保障全球糧食供應鏈穩定,維護糧食安全?

多重因素加劇全球糧食緊缺,至少25個國家今年面臨嚴重饑荒風險

至少25個國家今年將面臨嚴重饑荒風險,全球瀕臨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與糧農組織近期共同發佈的《嚴重糧食不安全熱點地區早期預警分析》給出了令人擔憂的判斷。

分析指出,25個面臨風險的國家主要集中在非洲地區,同時包括亞洲的阿富汗和孟加拉國,中東的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和也門,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部分國家。

新冠肺炎疫情在糧食安全方面產生的連鎖反應正在顯現。

非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9月5日的數據顯示,截至當日,非洲累計新冠確診病例超過128萬例。非洲聯盟委員會發出警告,新冠肺炎疫情對非洲的影響將是長期的,特別將嚴重衝擊非洲的糧食安全。在肯尼亞,受疫情導致的食品價格上漲、收入減少和失業造成的影響,預計有350萬人面臨糧食短缺。在南蘇丹,疫情前,世界糧食計劃署預計該國今年將有650萬人嚴重糧食不安全,疫情將使這一數字大幅增加。

聯合國負責人道主義事務的副秘書長洛科克7月發佈了最新總額爲103億美元的募捐呼籲,以幫助低收入和脆弱國家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其中,世界糧食計劃署所需款項佔到了一半以上,包括49億援助資金和用於預防饑荒的5億特別款項。

此外,今年以來,沙漠蝗蟲、草地貪夜蛾等糧食宿敵大範圍入侵全球多個糧食主產國,加上洪災、旱災等氣候不利因素,爲全球糧食安全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

光禿禿的麥稈在烈日下隨風搖晃、上面趴滿一羣金黃色的不速之客,地上也是密密麻麻一片……今年以來,沙漠蝗蟲災害在東非、西非、西亞、南亞等全球多地罕見暴發。

沙漠蝗蟲是全球破壞性最大的遷徙害蟲之一,飛過之處幾乎顆粒無收。1平方公里大小的蝗羣中包含大約8000萬隻成年蝗蟲,可以吃掉3.5萬人1天的食物消耗量,對糧食和農業生產構成嚴重威脅。

聯合國糧農組織發佈報告顯示,非洲之角是蝗災重災區,其中埃塞俄比亞吉布提、索馬里遭遇25年來最嚴重蝗災,而肯尼亞正經歷70年來最嚴重蝗災。據埃塞俄比亞農業部統計,約有6.5萬公頃作物受災,2200多萬人口的糧食短缺問題雪上加霜;吉布提1700個農牧場中,有80%以上被蝗蟲侵害,將近30%的人口面臨饑荒。

“從6月到12月,僅由於沙漠蝗蟲,東非地區就會有更多的人處於嚴重的糧食不安全狀態。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以及在糧食危機發生前已經存在的糧食不安全人羣,這一地區的形勢相當嚴峻。”聯合國糧農組織東非抵禦力小組組長西里爾·費蘭德說,沙漠蝗蟲具有較強的遷徙性,且已擴散到廣闊的地域,儘管目前取得了較好的防治效果,但要時刻爲再次暴發災情做好準備。

多國限制甚至停止糧食出口,糧食全球供應鏈受到較大沖擊,嚴重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陷入被動

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有關專家認爲,新冠肺炎疫情在導致全球經濟放緩的同時,深刻影響着糧食安全的四根支柱,即可供應量、獲取渠道、利用程度和穩定供應。

目前全球糧食供應情況如何?

據統計,當前世界糧食供給較爲充足,2019至2020年度世界糧食(不包含大豆)供給量爲34.7億噸,總需求量爲26.7億噸,期末庫存近8億噸,庫存消費比近30%,因此從全球供應總量來看,不存在短缺問題。聯合國糧農組織發佈《糧食展望》報告提到,相比2007至2008年的全球糧食危機,各國在本次疫情中的表現更佳,因爲當前全球糧食生產前景良好,庫存量高。

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加劇糧食危機主要通過四種途徑:第一,在糧食價格上漲的同時就業率下滑、工資下降;第二,疫情大流行應對措施帶來衝擊;第三,政府收入降低;第四,政治動盪以及疫情大流行引發的衝突。

“許多饑荒背後的原因並非食物供應能力的減少,而是社會和經濟因素。”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提出,工資降低、失業、食物價格昂貴、食物分配系統崩潰等因素最終造成了社會中某些羣體陷於飢餓。

人爲造成的糧食流通和供應受阻讓依賴糧食進口的地區面臨嚴峻考驗。爲確保國內供應,疫情發生以來,俄羅斯越南埃及、印度等多個國家限制甚至停止糧食出口,全球糧食供應鏈受到較大沖擊,而那些嚴重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更是陷入了極大的被動。

剛剛發生特大爆炸事故的黎巴嫩便因此遭受重創。由於黎巴嫩農業投入嚴重缺乏,高達80%的重要主食小麥依賴進口,進口地主要是俄羅斯和烏克蘭。作爲全球糧食出口大國,俄羅斯今年4月至6月底停止向除歐盟以外的國家出口小麥、大麥、玉米、混合麥等穀物。這是俄羅斯近10年來首次實施穀物禁運。禍不單行的是,黎巴嫩一處主要糧倉在爆炸中被毀,該國目前的小麥粉儲備預計僅能維持不到六週。世界糧食計劃署正向黎巴嫩運輸足夠供應三個月的小麥粉和穀物,以應對食品短缺之急。

糧食出口限制和因擔憂恐慌而“囤糧”,導致國際糧價上漲。埃及是全球最大的小麥進口國,埃及政府此前從法國和俄羅斯購入了大量穀物,旨在準備長達八個月的儲備糧,此舉直接推動了全球小麥價格的上漲。

“在國際糧食貿易中,很多低收入國家反而是糧食淨進口國,這些國家的糧食安全依賴於國際糧食供給和價格。”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教授唐麗霞說,根據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的研究,以今年5月爲例,全球大約有3.8%的糧食出口受到限制,而2007至2008年全球糧食危機時,大約有4.7%的糧食出口受到限制,當時導致國際水稻價格上漲了216%,小麥上漲了136%,玉米上漲了125%。“對於低收入糧食淨進口國來說,國內糧價上漲,更多低收入人口難以獲得足夠糧食。而對於糧食出口國來說,限制出口也會導致糧食市場需求減少,糧食儲存成本提高,加上國內整體消費水平下降,有可能出現國內糧食價格下跌,從而影響糧食生產者的收入水平。”

貿易中斷和封鎖措施也加大了農產品被運至市場、加工廠和港口的難度,以至於在一些城市缺少食物的同時,許多食物在田間地頭腐爛。由於農產品被運往加工廠和市場的難度加大,大量農場不得不傾倒或銷燬無法送進加工廠的牛奶生鮮食品。美國行業貿易團體農產品營銷協會稱,已經有超過50億美元的新鮮水果蔬菜浪費,一些乳製品廠傾倒了數千加侖牛奶。今年5月,爲避免成熟的水果和蔬菜爛在地裡,英國政府曾發起“爲英國採摘”行動,呼籲學生和暫時停職的人士加入收穫農作物的行列。

全球糧食供應鏈面臨的複雜局面不止於此。跨境旅行限制也打亂了農民的正常季節性生產週期。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報道,美國和歐洲每年需要超過100萬名來自墨西哥、北非和東歐的移民工人來處理收成,但現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越來越明顯。

“我們有諸多方法可以降低糧食短缺風險,越早採取應對措施,越能有效避免全球糧食危機的發生。”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西莫·託雷羅·卡倫認爲,各國應該制定連貫且強有力的政策保障糧食供應鏈穩定,合力確保世界糧食流通,避免採取不恰當的舉措損害糧食供應鏈穩定。

全球每年浪費的食物高達16億噸,解決糧食浪費問題更加緊迫

聯合國糧農組織警告稱:“除非我們快速採取行動,保護最脆弱環節,保證全球糧食供應鏈通暢,緩解疫情蔓延對整個糧食體系的影響,否則我們將面臨糧食危機迫近的風險。”

2015年,聯合國制定了17個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其中第2個目標就是要實現一個沒有飢餓、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的世界。但面對目前嚴峻的形勢,實現這一可持續發展目標挑戰重重。最新版《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坦言,“五年前,全球承諾到2030年要消除飢餓、糧食不安全以及各種形式的營養不良。五年後的今天,我們的進展仍然落後於既定日程”。

今年以來,受極端天氣、惡性通脹、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疊加影響,津巴布韋面臨嚴重糧食危機。中國通過世界糧食計劃署向津巴布韋近25萬民衆提供糧食援助,可以滿足他們在下一個雨季到來前的日常糧食需求。

事實上,中國長期以來一直積極參與維護世界糧食安全。去年9月,中國與世界糧食計劃署簽署了爲津巴布韋、莫桑比克和納米比亞3個南部非洲國家提供緊急糧食援助的協議,以幫助這些國家解決糧食不足問題。2019年10月發佈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提到,中國不斷與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分享糧食安全資源和經驗。當前,中國的雜交水稻已走進了馬達加斯加、越南等幾十個國家,國外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達700萬公頃,聯合國糧農組織也將雜交水稻列爲發展中國家解決糧食短缺的首選技術。

在還有許多人餓肚子、吃不飽的情況下,解決糧食浪費這一世界性難題的緊迫性尤爲凸顯。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全球每年浪費的食物高達16億噸,其中可食用部分達到13億噸。如果將社會、環境和經濟影響全部計算在內,那麼食物浪費每年的成本高達2.5萬億美元。

就我國而言,糧食生產和消費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儘管口糧能確保自給,但糧食生產面臨成本攀升、資源約束、剛性需求大等問題。“豐收不是浪費的理由,我們必須時刻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

既要節流,也要開源,這樣才能讓大國糧倉的根基更加牢固。當前,要確保糧食安全,需藏糧於技、藏糧於地,聚焦以科技提升耕地畝產量,以及挖掘耕地“紅線”外可能“無中生有”的糧食耕種面積。“我國有15億畝鹽鹼地,它們也是我國未來極爲重要的後備耕地資源。”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表示,如果抓緊開展耐鹽鹼水稻品種培育及核心技術研究,並將其中1億畝改造成水稻田,按每畝300公斤估算,則有望每年增加能養活8000多萬人口的糧食產量。

疫情顯現了全球糧食體系的脆弱性,維護世界糧食安全,需要各方共同應對,袖手旁觀將是危險且短視的行爲。

“國際合作勢在必行。”馬克西莫·託雷羅·卡倫說,當前的重點是不要忽略那些需要糧食救濟和人道主義援助的人,並向依賴糧食進口且失去主要收入來源的較貧窮國家提供更多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