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因這3種人的出現!灣聲樂團成立在「最好的時間點」

▲灣聲樂團只演奏「臺灣音樂家的作品和使用臺灣元素創作的作品」。(圖/記者謝婷婷攝)

文/黃凱翊 攝影/謝婷婷

今年甫成立的灣聲樂團,在發起人知名音樂家李哲藝的堅持之下,只演奏兩種音樂,「臺灣音樂家的作品和使用臺灣元素創作的作品」,他們想透過古典音樂的平臺,將臺灣文化推向國際,讓更多人在世界知名的音樂廳裡,都能聽見來自臺灣的聲音。李哲藝從20多年前就有了想創立樂團的念頭,卻一直到今天才終於順利成立,這其中,人佔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第一種人:古典音樂家(老師)

許多臺灣人小時若是家境許可,多半會學習一兩種樂器貝多芬莫札特舒伯特這些古典音樂的大師自然都是學習的對象,但許多老師都會告誡學生,「不能拉民謠、不可以彈流行音樂。」李哲藝也擁有同樣的回憶,「他們會覺得那不是正統的古典音樂,既然不是屬於我範圍裡的,那你就不要去碰這些旁門左道。」直到出國接觸到國外的音樂家們,李哲藝才發現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很多國外的音樂學院老師或演奏家,非常喜歡演奏甚至教授學生當下時興的流行音樂,李哲藝曾詢問過,「你們不會覺得這不是古典音樂嗎?這樣不會被幹擾嗎?」卻得到令人意外的答案,「古典音樂在兩三百年前也是當時的流行音樂啊!他們的本質是相同的。」

第二種人:演奏家

因爲不同的環境而出現不同的觀點,隨着現在越來越多的臺灣音樂家到國外留學接受了這種「新觀念」之後,當李哲藝提出他想要「用古典音樂方式表演臺灣文化」,受到的阻力與質疑也越來越少。

現年30歲的小提琴顏毓恆高中時就到美國念音樂學院,當初因爲在網路上聽到李哲藝與其它演奏家的演出,立刻寫信到灣聲,詢問小提琴手的位置是否還有缺,爲了加入灣聲而決定回到臺灣。顏毓恆表示,自己並沒有參與到草創時期無酬排練的時期,「聽到一開始沒有薪水時我有嚇到,但也覺得說灣聲真的很有向心力大家都是想要支持李哲藝老師的理念,纔會奮不顧身的加入。」

▲小提琴手顏毓恆當初在網路上看到李哲藝的演出影片後,主動投信詢問灣聲樂團是否有缺人。(圖/記者謝婷婷攝)

同爲創團元老的小提琴首席梁茜雯大提琴首席陳世霖,在接受採訪時不約而同的說,在聽到李哲藝的想法後,就立刻決定要加入灣聲,一起將臺灣文化推上國際。梁茜雯說,做這樣的事情其實不會被看好,甚至還會有許多人潑冷水,但是李哲藝卻堅持了20幾年,在她眼中,李哲藝就是個「充滿傻勁的人」,但自己卻也是被那股傻勁感動,纔會決定不論如何,都要支持他。

▲小提琴首席梁茜雯從最一開始,就決定即使無酬演出也要成爲灣聲的一份子。(圖/記者謝婷婷攝)

第三種人:觀衆

以前的音樂圈壁壘分明,聽流行音樂的觀衆不會想要接觸古典音樂,而習慣古典音樂的觀衆也無法接受流行音樂的曲調。但是李哲藝觀察到,近幾十年來,全世界的音樂圈都在進行一種進化-「跨領域」,許多不同領域的表演藝術被放在一起「融合再進化」,「當這種跨界變成常態的時候,觀衆就越來越容易接受這種非傳統古典音樂的表演形式。」

因爲這不同的三種人,讓灣聲成立之後,立刻獲得臺灣各界的支持,許多民衆對於「臺灣文化加上西洋音樂」的接受度變高,李哲藝笑稱,「我們成立在一個最好的時機點上。」甚至在灣聲的第一場成立音樂會《寫給臺灣的情歌謝幕後,很多人跑來向李哲藝道謝,「我們想聽這樣的音樂想好久了!」

從齊柏林導演的《看見臺灣》,到前陣子甫落幕的世大運;從政黨輪替到轉型正義,隨着臺灣本土意識的成長,許多臺灣人開始思考,「我是誰、我的文化是什麼」。李哲藝認爲,當大家開始去思考時,藝術跟創作纔會開始發展,灣聲樂團想借着音樂讓臺灣文化站上國際,不僅成立時機「天時地利人和」,更重要的,還是李哲藝老師那股感動所有人的「堅持意念」,套句陳世霖的話,「臺灣有他非常好」。

▼大提琴首席陳世霖直呼自己非常佩服李哲藝。(圖/記者謝婷婷攝)

【延伸閱讀】

你們音樂是我聽過最美的!李哲藝創灣聲讓世界「聽見臺灣」

「除了音樂,什麼都缺!」 30多人無酬演出巧遇伯樂

沒有自己的音樂可以演奏?灣聲打造「臺灣音樂」成國際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