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鄉親們持續增收致富(現場評論・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33))

工作做細做實,把準村民需求,精準對接,激發羣衆參與發展、共同致富的主動性

濛濛細雨中,貴州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中寨鎮志強村的一片山坡上,2000多畝茶園蒼翠欲滴。茶園裡,30多名村民正在勞作。從2018年茶苗種下起,71歲的建檔立卡戶廖廷洋就在茶園幫忙了,“一天能掙80元,一個月近2000元”。廖廷洋說,今年他家廚房翻修了,屋前道路硬化了,日子越過越美

同廖廷洋一樣,在茶園幹活的村民多數都上了年紀。採訪得知,村裡青壯年外出務工的多,留下來的婦女老人家門口就業,一樣賺錢。一名駐村幹部說,村裡一些老人不能外出打工,種地只夠餬口,又沒有別的收入,生一場病就成了貧困戶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讓這部分人也能就業增收是工作重點之一。近年來,貴州沿河、榕江從江等地,注重發展能讓村民廣泛參與的產業,確保村村項目充分利用富餘的勞動力資源,讓村裡的婦女、老人等羣體也能就業創收。

走進從江縣洞鎮美娥社區刺繡生產車間機器轟鳴,100多名繡娘正操作機器設計、繡花。美娥社區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爲帶動更多婦女就業,社區引進扶貧車間,企業紛紛入駐。以一家刺繡公司爲例,它解決了200多人就業問題。全國人大代表韋祖英說,“繡娘可以在車間上班,如果不能坐班就拿回家刺繡,靈活得很。”社區發展了產業,村民就近務工,勞動付出得到回報,增收立竿見影,大家的積極性更高了。

推動村裡老人、婦女就業,選對產業是關鍵。讓好產業爲貧困村既“輸血”又“造血”,就要因地制宜,充分考慮當地實情,也要尊重羣衆意願集思廣益。無論是種植農作物還是發展中藥材產業,都要充分調研市場行情,提升決策科學性,避免市場過度飽和而造成產品滯銷。對於在扶貧車間、專業合作社勞動的老人、婦女等,要確保他們按時足額領到報酬;對於發展產業的貧困戶,要解決其產品的銷路問題,推動好收成賣上好價錢。只有尊重規律實事求是科學合理地發展產業,才能讓老百姓真正得實惠

有了好產業,還要充分調動羣衆參與的積極性,特別是讓貧困戶廣泛參與。一些扶貧項目有一定資金、技術門檻,而老人、婦女等羣體一開始並不具備相應條件;有的項目或生產週期長,或市場前景不明朗,部分貧困戶害怕承擔風險……化解羣衆的顧慮,就是我們工作的努力方向。對此,要把工作做細做實,把準村民需求,精準對接,解決他們關心的啓動資金、生產技術、市場銷售等難題,激發羣衆參與發展、共同致富的主動性。

目前,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需要不放鬆不停頓不懈怠,持之以恆、加油實幹,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斷向前邁進。

(作者爲本報政治文化部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