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芯之痛折射核心技術攻克之切

段時間汽車產業面臨的芯片供應短缺大有愈演愈烈之勢。至於原因,目前比較一致的分析是,全球經濟下行加之疫情影響,整個汽車芯片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生產大面積中斷營收劇減、經營惡化,相關企業停工及資金鍊緊張,導致部分關鍵部件原材料出現漲價潮,如硅金屬、電子芯片等;貿易摩擦造成部分企業被制裁,很多原件目前存在斷供風險

事實上,不止汽車產業缺芯,包括家電、智能手機電腦電子設備製造商都面臨着芯片短缺的現實尷尬。之所以最近汽車缺芯會有如此大的輿論關注度,是因爲在人們的慣性思維中,芯片和汽車似乎關係不大,如今突然被曝出缺芯,自然引發公衆的好奇。事實證明,汽車的智能化發展,已經離不開各種芯片的加持。

中國連續多年位居全球新車產銷第一大國,自然對汽車芯片有着巨大的需求量,一旦芯片供應出現問題,就暴露出自身短板。這個短板就是,雖然中國已具備全球最完備、最成熟的汽車產業鏈,但高精尖核心零部件仍然掌握在外資企業手裡,汽車芯片也不例外。有業內專家和筆者講過一個真實的案例,德國英飛凌生產的某一款IGBT通用模塊,2018年下半年的單價是1300~1500元,2019年初因爲市場缺貨的原因,單價直接上漲到1800~2300元。而許多具備自產芯片和自行封裝的外資控制器企業,同類模塊成本只有700~800元,這無疑增加了國產控制器和電驅動產品的市場競爭難度。

在很大程度上,汽車產業的缺芯之痛折射出核心技術攻克之切。筆者特別想提到的一個例子華爲比亞迪在芯片領域合作。芯片問題被國人高度關注始於華爲。美國的制裁和臺積電斷貨讓華爲的芯片供應鏈陷入了極其困難的境地,甚至有芯片製造企業高層給出“中國難以造出頂級芯片”的論斷。不過,危難時刻自有人挺身而出,比亞迪掌門人王傳福直接予以迴應:“芯片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此後,便傳出比亞迪和華爲開始合作製造芯片的消息。爲什麼比亞迪敢站出來?這是因爲比亞迪研發生產的車規級IGBT已經打破了外資企業的壟斷,不再仰人鼻息。比亞迪在IGBT領域的突破說明了一點:但凡努力到位,想到纔可能做到。只是,目前在汽車芯片領域,像比亞迪這樣能夠自力更生的企業少之又少。

有分析認爲,在汽車芯片領域,中國本土零部件企業以組裝和製造爲主,處於產業鏈中下游,對外依賴度較高,車用元器件電容電阻、芯片、動力總成系統等核心二級件和原材料,90%以上受制於外資企業。這是不容迴避的現實問題,我們當然可以通過經濟貿易全球化實現全球優質資源爲我所用,但是一旦有不可控的風險因素出現,很容易出現被動局面

面對現實,汽車產業應該怎麼辦?答案很簡單:拼命幹,有志氣地幹!對於核心高精尖技術,我們應該放棄“拿來主義”,也不要因外資產品的暫時強大而退縮。

當然,想要突破“卡脖子”的關鍵技術,也不能只靠單家企業閉門造車,而是要加強產業協同創新。筆者希望類似華爲與比亞迪合作的案例越來越多,只有這樣,芯片等核心技術纔不會成爲中國由汽車大國成長爲汽車強國路上的絆腳石張忠嶽 《 中國汽車報 》(2020-12-21  0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