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數「校正迴歸」藏3大真相 專家:還不能鬆懈

確診數「校正迴歸」藏3大真相,專家表示還不能鬆懈。(圖/Shutterstock)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宣佈校正迴歸400例,全新詞彙引起網友們熱烈討論,也引發衆人激烈論戰,對此,毒物專家招名威教授解釋「校正迴歸」的真正意義,並點出三大關鍵,表示還不可以鬆懈。

招名威昨在臉書發文表示,他看數據圖觀察這周的疫情,發現有個值得關注的地方,也可能是大家誤判的點,那就是5月17日,當天本土個案確診數校正成406例,隔天的本土也沒爆增,之後都比406例低,加上陽性確診率下降,讓很多人以爲這代表疫情退燒了?但其實答案是「快了,但還沒有!」

招名威指出,很多人把5月17日當高峰值看,後續幾天下降的數字則被解讀成疫情持平或是緩和,但換個角度來看,若將統計圖中5月17日的數據拿掉,可以發現確診數字爲180、245、325、359、360、349、321,仍然可以觀察到確診率呈現上揚的趨勢,只是比校正前再緩和一點。

而這反應了3件事情,招名威說,第一,目前確診的病例都屬於之前第一波感染的人,但確診數是否到達峰值,估計還要再觀察幾天,但校正迴歸後的結果是正面的。

招名威也說,第二,病毒傳播率應要呈現「指數」上升纔對,特別是之前R0值是5.5的情況下,一個人可傳給5.5人,應是一個很誇張的成長才對,但我們的數據卻沒有,不曉得這中間有什麼落差。

招名威表示,第三,依照前後天的比對,5月17日當天爆量估計可能只是反應出上週末大家對於擔心被感染的心情,蜂擁至篩檢站做檢測導致爆量所致。雖然篩檢站持續擴充,但病毒傳播率極快,所以篩檢速度是跟時間賽跑的,對於要確切反應出實際確診情況,以免日後再做校正,恐怕我們還得要再加把勁。

招名威也針對「校正迴歸」一詞解釋,校正迴歸其實是一個統計學方法,把之前篩檢量能或人手不足的狀況補齊,這是科學手段,況且,迴歸之後,才更能幫助我們精準掌握確診趨勢,對於疫情免於誤判。

招名威總結臺灣距離解封還很久,才過一週而已,大家還要好好加油!千萬別鬆懈下來防疫要持續甚至更嚴謹態度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