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至6月中下旬,全面恢復全市正常生產生活秩序……”據上海5月16日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通報,全市16個區中15個區實現社會面清零,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效。
在這一個多月的艱苦奮戰中,上海法院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統籌兼顧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紮實做好各項工作,不斷增強人民羣衆的司法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戰“疫”線 築牢疫情防控“防護牆”
“人手緊缺,請求支援!”3月17日,一條來自徐彙區天平街道的求助信息引起了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的關注。上海高院迅速組建“逆向而行”志願者服務隊,派出首批黨員、入黨積極分子作爲志願者冒雨馳援,協助核酸篩查等工作。
當天有超過4000人要參加篩查。爲了按時完成檢測任務,所有志願者都放棄休息,推遲吃飯時間,他們把預約登記的二維碼掛在身上,扯着嗓子進行示範操作。忙碌中個個渾身已經溼透,是汗水還是雨水,他們早已分不清了。
“我們當時心裡只有一個信念,只要有一個人在等候,就必須做好服務保障。”志願者胡弘亮說。
特殊時期要有特殊擔當。3月以來,面對新一輪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一批又一批上海法院幹警挺身而出、衝鋒在前,在疫情防控中踐行初心使命。
浦東新區人民法院幹警胡雪梅在隔離轉運點與“看不見、摸不着”的病毒作鬥爭,每天睡眠時間只有三四個小時,“恨不得把24小時拆成48小時用”。爲了方便跑動,胡雪梅換上了輕便的運動鞋,但一天奔忙下來,腳趾還是磨出了血泡。她簡單處理傷口後,又開始爲新的任務奔忙。
“在這場事關生命和責任的接力賽中,我們快一分鐘,就多一份安全保障。”胡雪梅說。
上海海事法院幹警韓�S斐居家辦公後,主動向社區居委會報到,配合做好核酸篩查、物資搬運等工作。由於服務時間長、做事耐心細緻,即使穿着防護服,依舊有居民能認出他。
楊浦區人民法院幹警胡鳳麟在社區志願服務期間,善於爲居民與居委會架設溝通橋樑,爲了解居民物資需求、收集居民意向,她一天內上上下下高樓十多趟,一家一戶耐心細緻地做工作。
應對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消融“寒冰”需要的不僅是一個人的逆向而行,而是一羣人的齊心協力。“截至4月30日,上海法院已先後組織52支志願者服務隊或黨員突擊隊奔赴一線。6123名黨員幹警主動向居住地所在社區報到,其中5622名已參與社區防疫工作。”上海高院直屬機關團委書記謝猛介紹說。
“你們辛苦了!”這是一個5歲小女孩在做核酸檢測時,送給法院“大白”們的感謝信。在小小的彩色信封裡,她還貼心地放入一朵手工製作的小紅花,表達自己的敬意,這一暖心之舉感動了現場所有志願者。
保大局 握穩定分止爭“指南針”
隨着疫情進一步蔓延,社會大衆針對疫情防控的司法需求也越來越迫切。
上海高院高度重視疫情防控司法供給工作,3月底,發佈《關於司法服務保障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四個方面12項服務保障舉措;4月2日起,推出6期《關於涉新冠肺炎疫情案件法律適用問題的系列問答(2022年版)》(以下簡稱《問答》),涵蓋立案、刑事、合同、金融、知識產權、海事海商、破產、勞動爭議等多個司法領域。
“我們的宗旨,一方面是希望穩定社會預期,爲老百姓提供規則指引,另一方面是希望推動法律適用統一,保障法官依法審理好涉疫案件。”上海高院研究室主任鄭天衣介紹說。
據悉,爲提升《意見》與《問答》的專業性、權威性,制定過程中,上海高院結合社會關注度較高、存在觀點分歧的內容,主動在全市三級法院發起多輪研討,並充分聽取立法機關、行政部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意見建議,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識。
《意見》《問答》發佈後取得良好社會效果。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信號“上海發佈”第一時間以頭條方式轉發,人民日報、文匯報、解放日報、學習強國等多家主流權威媒體也展開報道。全網共計705萬人次瀏覽報道內容,其中3篇推文15分鐘內破10萬+,有網友留言道:“爲民辦實事,讓百姓切切實實感受到放心、安心。”
爲貫徹落實《意見》具體要求和《問答》相關精神,全市三級法院結合疫情防控新情況、新問題和轄區特點,相繼推出針對性服務保障舉措。
崇明區人民法院開設“指尖上的法院”直播小課堂,挑選優秀法官、法官助理擔任講師,通過官方微信號直播方式,對《問答》中涉及的在線訴訟內容進行講解,進一步提升《問答》的可接受度、可操作性,吸引了不少網友“圍觀”。
嘉定區人民法院組成涉疫情案件法律問題調研小組,就疫情防控期間網絡虛假信息、社區團購、企業復工復產等相關熱點法律問題進行研究,並梳理形成指引向社會公佈,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這種情況下,糾紛能在法院主持下順利調解,我們非常感激。”“這種方式很高效,感謝大家!”
4月13日,伴隨着上海金融法院法官楊立轉在微法庭裡發出最後一段文字,兩起標的額共計2億元的融資租賃合同糾紛案件完成司法確認程序,分處上海、吉林兩地疫情防控區的原、被告代理律師,紛紛向法官、調解員表示感謝。
受此輪疫情影響,法官、當事人居家辦公成爲常態。爲保證公平正義“不掉線”,上海法院持續推進全流程網上辦案,截至4月30日,共收到網上立案申請19.98萬餘件,完成在線開庭、在線調解5.86萬餘場,開啓微法庭異步審理1.73萬場,發送電子送達34.5萬餘件次。
其間,上海高院還出臺《關於在線異步訴訟的若干規定》《關於進一步推廣適用電子送達的若干規定》,規範在線訴訟活動;舉辦爲期3天的全流程網上辦案直播培訓,加強實務指導,累計3.69萬人次參加。
如果說技術加持爲疫情防控期間法院履職注入了智慧動能,那麼法官們的同心接力則爲公平正義築牢了最後一道防線。
今年3月,徐彙區人民法院執行局受理一起涉農民工工資執行案件,執行幹警吳佳、胡瓊天、黃易然克服居家辦公、設備受限等不利因素,精準對接、連續接力,最終通過電子送達、在線談話等方式,僅僅用了6天時間,就完成了案件受理、決策、立案、執行、資金劃轉等全部流程。
“法官秉公辦案、高效辦案,充分展現了上海速度、維護了法律尊嚴、保護了企業經濟利益,讓民營企業切身體會到了上海的投資環境,增強了民營企業在上海投資、發展的信心……”申請執行人特意向法院發來感謝信。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在來勢洶洶的奧密克戎病毒面前,上海法院人的所有努力,都是爲了讓公平正義離老百姓更近一點。
“下一步,全市法院和全體幹警要繼續扛起社會責任、崗位責任,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積極支持社會面疫情防控工作,爲保障人民羣衆生命健康安全、維護經濟社會穩定發展貢獻司法力量。”上海高院院長劉曉雲要求。(記者 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