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捧着模型,一手拿着講解棒,站在北京自然博物館“人之由來”展廳,高源講得投入,身邊圍攏的觀衆聽得入神。
從2009年擔任北京自然博物館志願講解員算起,今年是高源從事講解工作的第十四年,這份工作,源於他兒時的夢想。
高源自幼喜歡小動物,家中飼養的蛐蛐、蟈蟈、鴿子、小白兔是他童年最好的玩伴。離家不遠的北京自然博物館爲他打開了一片新天地,每逢週末,他在展廳裡流連忘返,一遍遍地讀着標牌上動植物的名字。“當時覺得講解員非常博學,什麼都知道。”漸漸地,高源萌生了將來成爲一名講解員的願望。
2010年,高源從北京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專業畢業,被分配到社區從事基層黨建和社區科普工作。他利用專長,籌建了北京市首個社區科普中心,因此獲得“北京榜樣”榮譽稱號。兩年後,他考入中國地質博物館,轉行當了講解員,當年就參加了北京地區的講解員大賽,被評爲北京市十佳講解員。
2015年,高源如願成爲北京自然博物館的講解員。“當時我一天最多講6場,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高源說,爲了不斷地充實自己,他每天5點半起牀,堅持看書一小時,早晨到單位後再練聲半小時。
“怎麼讓觀衆聽得懂、喜歡聽、記得住?”高源不斷創新講解方法,努力讓深奧的科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易於接受。2015年,高源用兒歌的形式講解長江江豚,深受孩子們喜愛。此後,他陸續創作了20多首兒歌,涉及猛獁象、鸚鵡螺、馬門溪龍等。“兒歌既要蘊含嚴謹的科學知識,又要體現最新的科研成果,還要符合孩子的語言習慣,需要反覆打磨。”高源坦言兒歌創作難度不小,但看到小觀衆們吟誦兒歌時的笑臉,他便信心倍增。
“馬門溪龍脖子長,呆頭呆腦排成行。四腳着地光吃素,中國恐龍把名揚。”2019年,在全國科普講解大賽中,高源的兒歌講解打動了評委和觀衆,獲得“全國十佳科普使者”榮譽稱號。
除此之外,高源還嘗試運用快板、方言、戲劇等多種方式講解。爲了服務好聽障人羣,他學會了手語,辦公室裡放着一摞手語卡片,不時拿出來對照複習。令人歎服的是,高源可以活靈活現地模仿多種動物的聲音,這是他花3個月時間在動物園近距離觀察的成果。
“要不斷地更新、儲備知識,展覽才能常講常新。”高源說,他的業餘時間也幾乎被工作填滿,不是到高校向專家請教,就是到研究機構修復化石,去各大博物館看同行講解。
憑藉着豐富的知識,生動的講解,高源的“粉絲”越來越多,不少孩子在他的引導下愛上了科學。除了講解,高源還時常拿着本子,在展廳裡仔細觀察觀衆在哪些展品前停留的時間長,在展品前提出了什麼問題。他會將觀察寫成筆記,根據觀衆的需求對講解詞進行創新和完善。
“我們的觀衆來自天南海北,也許一些觀衆一生中只會走進自然博物館一次,所以我要認真講好每一場,感恩珍惜每一位觀衆。”高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