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黨推出「一國兩制臺灣新方案」,在文字上似乎爲泛藍提出新主張;但究其意涵,與正綠前輩所倡議的《臺灣前途決議文》同多異少。
一個國家是否能夠團結,核心在認同與制度。而民進黨1999年《臺灣前途決議文》,早已解開兩岸「認同」與「制度」的糾纏,這項繼承老黨外志業,民進黨創黨元老所提出的高瞻遠矚,如今卻被借殼上市的黑綠集團刻意踐踏遺忘。
決議文的最終結論,就是對兩岸「認同」的「一中」,作出感性的呼籲:「雙方在歷史上、文化上、血緣上的長遠關係出發,從地緣政治、區域穩定、經濟利益着眼,創造共生共榮、互信互利的美好前景。」
新黨案爲:「兩岸同胞共同繼承祖先留下的錦繡河山及燦爛文明,共同分享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機遇。我們更堅信,用對話取代對抗,必然是解決兩岸對立的正道。」幾乎與決議文一致,甚至決議文在語義上更爲溫情。
在「一中認同」的前提下,國號等其實是第二層次以後的問題,所以決議文與新黨案,都是主張未來再論。既然如此,「一中」的用詞,比「一國」更具包容力。決議文也陳述了客觀存在制度上的「兩制」:「臺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經由臺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陳述中的「現狀」是指制度、而非國號,「臺灣」在原始正綠的認知應是地理名詞,因爲下文明確指出:臺灣的國號「依目前憲法稱爲中華民國」。
新黨案同樣強調兩制:「維持臺灣多黨競爭的選舉制度」,臺灣未來還是必須由和平的民主機制決定,所以一再重複「和平統一後」的未來式。如不被文字障所遮蔽,以上2種主張與蔣經國所指向的「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以及大陸所稱的「九二共識」,並無絕對扞格。
兩岸當前只有兩個問題:第一、民進黨的質變與扭曲。決議文在黨內程序上已取代《臺獨黨綱》,可惜正綠元老或被趕走或自引退,當前收割政權的黑綠中央,許多是來自前朝淘汰的特權、黑金、犯罪分子,以及搞特權發財的變色龍商人。
這個黑綠集團把「制度」的不同,扭曲爲「認同」的差異,亦即把臺灣各黨派都主張的民主法治制度,扭曲成要認同「愛臺口號集團」;更擴大無謂衝突,以納粹手段讓人民彼此仇恨以求復辟集權,實質打擊民主法治。
第二、兩岸各黨不幸也被黑綠的扭曲混淆了,所以新黨案中也出現了不惜島內兄弟鬩牆的語言。
臺灣正面臨公民素質的考驗,人民如能冷靜理智,以選舉程序協助民進黨內黑綠退潮、正綠復興,迴歸決議文的「一中兩制」,兩岸將更能實現求同存異的璀璨發展。